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史话 ·

药物史话

第49讲 心之节律——杨宝峰教授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假说”的提出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4/30 点击量:


提要: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2000年,杨宝峰院士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假说”,认为心肌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靶点)变化导致细胞离子电流失衡,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应通过作用于最佳靶点,恢复离子电流的平衡,从而调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杨宝峰

200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国十几年来,一次次的突破,让他不断地为药理学研究写下新的历史。杨宝峰曾说:“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一名医生,在事业上,要有所为;在金钱、名利面前,要有所不为。我所拥有的财富已多于我的需求,我应该用人民给予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回报社会。”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一、坚韧是他的品德

每天早晨5时30分,是杨宝峰的起床时间,无需闹钟,多年的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生活规律。这样的作息时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科研时间。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有人统计,杨宝峰每天要比一般人多出近一半的工作时间。节假日对别人是休闲的时机,而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科学试验的时间,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杨宝峰说:“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事,又是最难改正的毛病,因为它不像在地板上扔垃圾那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他视时间如生命。在日本筑波研究所时,他常从上午8时一直工作到23时,只要是在做研究,他就会忘记时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是常有的事。直到有一天,管理人员拿着胸卡,找到杨宝峰的导师说:“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有正常休息过,不要叫他太累了。”

这种坚韧的品德在实现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研发及心律失常研究上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全世界对心律失常的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细胞内钠、钾、钙等离子电流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外很多看不到前途的研究者,黯然转换研究方向。面对几次转向研究糖尿病或肿瘤等方面的机会,杨宝峰也犹豫过,但他很快稳住了阵脚:“不难怎么会有突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一事无成!”

杨宝峰大胆假设心律失常是通道靶点的异常,这种异常是由心肌的离子通道完成的。这种假说,当时在国内外并不被大家认可。否定和批判的重压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气馁。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和影响上,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严谨是他的作风

记录数据,是实验中最基础的一步。尽管杨宝峰现在已有多名助手,但他仍像当初一样,为一组组数据亲自守候在实验室里。那份严谨和认真,也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研究离子通道的过程中,他为了攻克新课题,把前人的研究嚼了个遍,反复推敲,终于茅塞顿开:以往研究只集中在单一通道,而忽略了各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一个强调离子通道平衡的新思路,在他的脑海中若隐若现,轮廓渐明。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2000年,他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假说”,认为心肌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靶点)变化导致细胞离子电流失衡,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应通过作用于最佳靶点,恢复离子电流的平衡,从而调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三、创新是他的性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这是杨宝峰时时告诫自己和学生的一段话。在科研方面,创新贯穿于他的发明创造的始终。他说,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重复别人,必须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如果只是把东西从窗台上搬到桌子上,不叫创新。正是这种“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原则,从“假说”开始,杨宝峰在科研上不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本世纪初,杨宝峰就确定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靶点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系统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最佳靶点假说的提出,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药物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随后,杨宝峰发现心脏M3受体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心脏病的防治具重要意义。其对离子通道关系的研究,引起国际药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杨宝峰多次接受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综述。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离子通道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杨宝峰主编了我国首部离子通道药理学专著《离子通道药理学》,举办全国离子通道药理学学习班和研讨会,培养了多名离子通道药理学专业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

同时,他主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从离子通道角度揭示了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和研制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了我国离子通道药理学的研究进展。该项研究已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全国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的两个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之一。

四、爱国是他的动力

1996年,杨宝峰如期回国。使国外导师大为不解,在加拿大,可以有最好的实验室,优越的生活,国内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杨为什么不能留下呢?导师劝说无效,索性一个星期没有理他。“是中国的东北养育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应尽自己所学回报祖国。”杨宝峰说。回国后,由于当年的科研水平落后,学校连试验必需的设备都没有。国家的拨款暂时还不能到位,杨宝峰将在国外留学时攒下来的十几万元积蓄拿了出来,为试验室买来了设备和试验用的动物。1997年,杨宝峰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1年获省首届留学人员报国奖。

2001年,杨宝峰被任命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长,他总结自己的领导诀窍是“发挥团队的精神,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他用学者的方式管理学校,找到了管理一所大学和5所大型附属医院与学术研究的平衡点,而且做得游刃有余。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杨宝峰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宝峰说:“这是我终身的殊荣,更是对我们医药研究的鼓励和期望,从事中国药物创新是我一生的目标。”

药理学中很多药物都是与通道息息相关,应用较为广泛的,即为麻醉药。现代麻醉药物的发展历程,并不算长,但最早有记录的麻醉药物,当为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麻沸散”。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人类对付疼痛,走过了哪些艰辛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