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史话 ·

药物史话

第42讲 血管之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氯沙坦的研制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4/28 点击量:


提要: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降压效果更明显,关键的是,它的副作用少,这可是ACE抑制剂所无法比拟的。

1982年,Robert.Taber加入杜邦公司,担任医药研发主管。上任伊始,他就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清理,将原本混乱的研发项目一一拿掉,又重新确立了研发方向,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被列入重点研发项目。在Taber看来,对现有的药物进行优化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找到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的话,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John V.Duncia博士被任命为血管紧张素Ⅱ项目研发负责人。一开始,他主张从短肽着手寻找,可一年之后,研发团队得出结论,从短肽片段无法找到这个新药,研究陷入停滞。在进行常规的专利检索时,Duncia团队发现了武田公司公开了一种新的化合物专利,这个专利声称:“这些小分子无体内活性,在体外实验时,这些分子表现了对血管紧张素的高拮抗性。”

研发团队马上着手合成武田专利中的化合物,并命名为S-8307,可结果却发现,S-8307的活性仅为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千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如果开发成药物,其剂量将是一般剂量的一千倍!这根本不现实,研究又陷入僵局。

但此时杜邦公司的负责人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继续进行S-8307的动物实验。为了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在小鼠身上应用的剂量达到了100mg/Kg,这简直就是把动物放在药里,而不是把药加到动物里。结果出乎意料,S-8307显示了惊人的优点,它只结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其他受体完全没有活性,而这种高选择性正是药物研发中最需要的。

正因为如此,研发主管Taber力主继续研究,力求设计出新化合物,使其既能保留其选择性,又能提高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拮抗活性。1986年3月,EXP6155与EXP6803先后被合成出来,它们的结构与S-8307相似,但是活性却分别提高了10倍和100倍,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口服后在体内没有活性。研发小组并不气馁,继续奋战,终于,EXP7711合成出来了,经过进一步优化,它的活性是最初的S-8307的1000倍,并且具有口服体内活性。

氯沙坦诞生了!

就在此时,杜邦公司市场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氯沙坦和市场上现有的ACE抑制剂没什么差别,这样的产品不值得投入。研发团队对此表示了激烈的抗议,都是降压药,可氯沙坦决不同于ACE抑制剂,它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降压效果更明显,关键的是,它的副作用少,这可是ACE抑制剂所无法比拟的。争论到最后,研发团队的意见占了上风。

最终,杜邦决定与医药公司联手,共同承担对氯沙坦进行推广的风险。

1990年1月,默沙东与杜邦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杜邦授予默沙东氯沙坦上市、推广、销售等权利。1994年11月,氯沙坦在瑞典上市,截至2005年,氯沙坦达到了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远远超过了上市之初每年2亿美元销售额的预测,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重磅炸弹”!1997年,美国化学协会将“团队创新奖”颁给了杜邦公司和默沙东公司的研发人员。继氯沙坦之后,一系列仿制药开始出现,繁荣了整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市场。而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经成为了降压药市场中增长最快的药物。

围绕着受体,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接下来,让我们告别受体,一同走进“通道”的神秘世界。借助哪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一睹“离子通道”的神秘面容呢?

请看第二单元:通道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