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史话 ·

药物史话

第55讲 杀虫之际——禁用的DDT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4/30 点击量:


提要:曾经风光一时的“DDT”终于被人类抛弃,神秘的大自然给了人类一个深刻的教训——或许,杀虫之际,就是人类自毁之时。


米勒 Paul Hermann Müler (1899-1965)

乡下的妹妹又来信了,家乡爆发了虫灾,农作物又被害虫吃得七零八落。听到这个消息,米勒(Paul Hermann Müler,1899-1965年)再也坐不住了。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消灭这些可恶的害虫,可是,该怎么办呢?作为一名化学博士,寻找高效的化学试剂来杀灭害虫是理所当然的想法。于是,他对各种化学试剂进行实验,看看哪一种杀虫效果最好。

转眼四年过去了,1939年9月,米勒终于发现了一种化合物,名字很长,叫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由三氯乙烷和氯苯在浓硫酸或发烟硫酸作用下缩合而成,英文全称“dich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这种化合物喷到苍蝇身上时,苍蝇很快就死了,喷洒在门窗上干燥以后,一连好几天,还能保持杀虫效力。而且,它只杀虫子,对绝大多数生物几乎是无害的。“dich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这个名字太长了,于是米勒只取英文字头,就成了日后大名鼎鼎的“DDT”(滴滴涕)。

其实,早在1874年,德国化学家奥里默·蔡德勒就已经合成出来DDT,但是人们始终没有发现它可以杀虫子。是米勒首先发现了它的杀虫作用,并改进了它的生产工艺。终于,到了1942年,DDT正式投放市场,并迅速推广开来。很快,DDT在控制伤寒传播方面立下大功。1943年10月,英法盟军占领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冬天到来后,当地开始流行斑疹伤寒。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当局决定,让军人和老百姓排着队接受DDT溶液的喷洒。三周之内,虱子死了,斑疹伤寒绝迹了。1945年,在美军占领日本之后,也如法炮制,遏制了斑疹伤寒的传播。在地中海,在印度,在东南亚,DDT在控制疟疾传播上又立了大功。

事实证明,DDT杀虫效力极强,特别对螟虫、浮尘子(危害水稻的害虫)、苍蝇、蚊子、虱子、跳蚤等有特效。它的毒性缓慢,维持时间长,而且,价格便宜,被广泛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及控制疾病传播。在DDT被发明之后的30多年里,它一直作为常用的杀虫剂大显神威。它消灭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增收,使大约50万人免于被饿死,更可以用来预防疾病。于是,它的发明者米勒,理所当然地荣获了诺贝尔奖。

既然连诺贝尔奖都拿到了,那就说明DDT还是很安全的,人们也更加信任DDT,也更广泛地使用DDT。可接下来的情况却变得不妙了,有些昆虫明显对DDT产生了抗药性,它的药效没有从前那样明显了。而且,由于DDT的使用,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农作物开始减产了,甚至比使用杀虫剂之前还要少!鸟类吃了被DDT毒杀的虫子之后,产下的蛋壳变薄,薄蛋壳很容易破碎,幼鸟就死去了。

DDT为什么会杀死虫子呢?原来,DDT的作用部位是昆虫的神经轴突,受DDT毒化的神经在放电过程中,在电刺激产生单一尖峰以后,紧接一个延续的负后电位,随后出现一系列动作电位,即所谓重复后放,这是昆虫中毒的初期,即兴奋期;然后转入不规则的后放,有时产生一连串的动作电位,有时停止,这一阶段昆虫会出现痉挛和麻痹,而到重复后放变弱时,则进入完全麻痹,传导终止,死亡来临。

DDT对人类也会产生影响,它的主要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容易在含脂肪的组织器官沉积,造成长期毒性。急性中毒时会出现头痛、感觉异常、肌无力及震颤,而慢性中毒时会造成肝损害及脑功能紊乱。正因为如此,DDT诞生不过30年,就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美国于1973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DDT,欧洲许多国家紧随其后。我国也于1983年停止使用和生产DDT。

而今,DDT已被人类彻底抛弃,但是它的贻害依然无穷。它依然残留在土壤中,从南极洲到北冰洋,从低洼地带到高纬度地区,那里生活的动物体内依然能够找到DDT。米勒最初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最终,神秘的大自然却给人类一个警示:杀虫之际,或许,就是人类自毁之时!大自然,有着自己微妙而稳定的平衡,下面,我们就以两则趣谈,来说明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