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785年,威瑟林出版了《洋地黄的说明及其医药用途:浮肿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实用评价》一书。在书中,他根据自己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了洋地黄的毒性,尤其强调了洋地黄类药物用药剂量的重要性。而今,以洋地黄为代表的强心苷类药物已经成为了抢救心衰患者的重要药物。
看过电影《007:皇家赌场》吗?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被人下毒,险些丧命的情节你一定记忆犹新,他所中的毒就来自欧洲广泛种植的观赏性植物——“洋地黄”。
“洋地黄”又叫“毛地黄”,每年五六月开花,长穗状花序迎风摇曳,花瓣上有浓紫色的斑点。七八月开始结果,种子极多,成熟后随风飘散。到了冬天,地面上的植株枯萎,隐藏在地下的根系暂时休眠,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它又将尽展风华。
这样漂亮的花又叫“毛地黄”,是因为它的叶片酷似地黄,而茎叶上又布满了茸毛的缘故。“毛地黄”开花时,大气壮观,总状花序足有0.5-1.0米高,让人顿生团结向上之感。每一朵小花又鲜亮可爱,桃红、浅紫、奶黄、洁白应有尽有,星星点点的斑纹更令它显得格外俏丽,而花朵的形状又可爱之至,戴在手上,如同仙女的手套一般。
可是等等,这样娇艳的花可千万不要轻易去碰!因为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毒草,全株有毒,尤其是叶片,过量误食,会引起食用者心动过速,直至心衰而死。
究竟是谁,发现了洋地黄的毒性呢?
威廉·威瑟林 William Withering (1741-1799)
究竟是谁,发现了洋地黄的毒性呢?这得从几百年前说起。1775年,英国希罗普郡的医生威廉·威瑟林(William Withering,1741-1799)接诊了一位患者。这位患者脚和腿肿得很厉害。在当时,威瑟林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让这位患者回家休息。没想到,几个月之后,那位患者又回来了,而且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这让威瑟林非常好奇,他马上向患者打听他是怎样好起来的。原来,这位绝望的患者从一个吉普赛女郎那里得到了一种草药茶,喝了以后就神奇的好了。威瑟林马上找到了那位吉普赛女郎,并以三块金币的价格买下了这种秘制草药茶的配方。经过他仔细分析,认定紫花洋地黄是其有效成分。
接下来的10年,威瑟林潜心研究洋地黄的治疗效果。他将洋地黄的花、叶、蕊等不同成分,分别制成粉剂、煎剂、酊剂、丸剂,并比较其疗效,结果发现,以开花前采得的叶子研成的粉剂效果最好。另外,他给160多名患者服用了不同的洋地黄调和物,并仔细记录他们用药后的反应。
1785年,威瑟林出版了《洋地黄的说明及其医药用途:浮肿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实用评价》一书。在书中,他根据自己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了洋地黄的毒性,并强调了剂量的重要性,确定了用药的最适剂量为1-3格兰(1grain=64.8mg)。但是这个“量”很难把握,剂量过低,没有效果,剂量过高,又会产生毒性。因此,找到正确的剂量十分重要。
正是由威瑟林医生的研究得到启示,人们将从毛花洋地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称为地高辛,从绿毒毛旋花的种子中提取的各种苷的混合物称为毒毛旋花子苷k,而毛花苷丙的脱乙酰基衍生物即为西地兰,这几种药物均为强心苷类药物。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强心苷类药物后,尿量增加,血容量减少,心脏负荷下降。强心苷类药物能够加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窦性心律,有效缓解心衰症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心肌细胞膜上真的有强心苷受体,强心苷正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强心苷受体(即Na+-K+ATP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才导致钠泵失灵,从而使细胞内Na+增加,K+离子减少,而细胞内Na+量增多后,又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内Ca2+增加。Ca2+是心肌兴奋收缩的偶联因子,Ca2+浓度升高,最终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地高辛中毒时,可应用地高辛抗体进行治疗。地高辛抗体的Fab片断对强心苷有高度选择性和强大的亲和力,可以使强心苷自Na+-K+ATP酶的结合中解离出来,对严重中毒有明显效果。
威瑟林的父亲是一位药剂师,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就对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行医以来,他始终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在伯明翰结识了英国当时许多第一流的学者,比如氧气的发现者普利斯特利,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司马思·达尔文等。与这些学者的定期聚会,讨论,对威瑟林的研究大有好处。
1799年10月6日,威瑟林去世。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朵小小的毛花洋地黄花。
心肌细胞膜上的强心苷受体找到了,那气管上又有没有相应的药物受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