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史话 ·

药物史话

第64讲 爆破之声——诺贝尔与硝酸甘油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5/01 点击量:


提要:以发明安全炸药,并创立诺贝尔奖金而闻名于世的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大概不会想到,伴随着一声声爆破,炸开的,不仅仅是山体、河道,更扩开了那条为心肌供血的路。


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896)

硝酸甘油(Nitroglycerol)又叫三硝酸甘油酯,俗称硝化甘油。它是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这种液体可因震动而爆炸,属化学危险品。在医药领域,它被稀释后制成0.3%硝酸甘油含片或气雾剂等,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它的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要从硝化甘油的发现说起。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伯雷(Ascanio Sobrero,1812-1888)进行了一次前人未曾有过的尝试——用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溶液对甘油进行硝基化,最终成功地获得了一种黄色,油状的透明液体,这就是硝化甘油。但是,这种硝化甘油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极容易发生爆炸,必须在反应中将容器冷却,才能避免爆炸。由于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索伯雷的脸在一次实验中就被炸伤了,留下了严重的疤痕。

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开发矿山,挖掘河道,修建铁路,开凿隧道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但是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却始终是个大问题,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能够安全地应用硝化甘油,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图3-6)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几经周折,终于在硝化甘油的基础上,发明了安全炸药。

1865年,诺贝尔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炸药工厂。依靠生产炸药,诺贝尔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此时的诺贝尔并没有忘记最早研制出硝化甘油的索伯雷。他聘请索伯雷担任自己在阿伯格利亚那公司的顾问。1879年,诺贝尔在这家公司的外面竖立起索伯雷的半身雕像,并在索伯雷去世之后,为他的妻子提供了一份终身养老金。

在诺贝尔的炸药生产车间,工人们常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周一病”。那就是工人们每周末都要离开工厂,返回家中休息,一旦他们度完周末,又返回工厂时,这些工人就会感到脸上发烫,还伴有严重的头痛。不过,一些聪明的工人很快就发现,要是他们度周末的时候,穿着工作服回家,这种现象就会明显减轻。

药理学家们开始关注这件事情了。原来,硝酸甘油可以扩张血管,生产炸药的工人们暴露在充盈着大量硝酸甘油的环境中,使血管得到了充分的舒张。而回家度周末,使他们的身体又适应了正常的环境。一旦又返回充盈着大量硝酸甘油的工作环境中,这些工人就会由于脑部的血管扩张而出现头痛、脸热等“周一病”的表现了。

由此,药理学家们逐渐将硝酸甘油发展成一种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之所以称为“甘油”,是因为当时索伯雷在品尝时发现它味道甜,而且伴有辛辣的感觉,有芳香气味。而且,他通过自身的体会,认为“在品尝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因为即使是微小剂量的硝化甘油放在舌头上也会导致严重的头痛,而且要持续几个小时。”

诺贝尔晚年患有心脏病,医生给他开的药物就是硝酸甘油时,但他始终拒绝服用。因为他知道在研制炸药的时候,硝酸甘油让他很是头疼。1896年,在他去世前七个星期,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极大讽刺吗?医生给我开的处方居然是服用硝酸甘油!为了不让化学家和大众感到害怕,他们叫它屈尼特林(Trini-trin)。”

1896年,诺贝尔去世,在遗嘱中,他说明设立诺贝尔奖金,以奖励那些在医学、物理、化学、文学等各方面做出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今,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一生中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硝酸甘油的给药方式主要为舌下含服,因为它的脂溶性很高,可以迅速通过舌下静脉丛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可是,如果口服的话,就会有90%以上的硝酸甘油在胃肠道及肝脏被灭活,仅有不足10%进入血液循环,不能迅速起效。硝酸甘油为什么会扩张血管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三位科学家从不同方向努力,终于给出了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