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础知识 ·

人体解剖学

第二章 人体各系统概要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03 点击量:


第二章索引


第一节 运动系统
     一、骨
       1.骨的形状
       2.骨的构造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4.骨的表面标志
       5.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
     二、骨连接
       1.直接连接
       2.间接连接-关节
     三、骨骼肌
       1.肌的构造和形态
       2.肌肉的命名原则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4.肌的辅助装置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口腔
       1.口腔各壁
       2.牙
       3.舌
       4.唾液腺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七、肝
     八、胰
   第三节 呼吸系统
     一、鼻
       1.外鼻
       2.鼻腔
       3.鼻旁窦
     二、喉
     三、气管和支气管
     四、肺
     五、胸膜
     第四节 泌尿系统(缺)
     第五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睾丸
     二、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
     三、附属腺
     四、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
   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附属腺和女阴
  
第七节 循环系统
     一、心脏
     二、血管系
       1.小循环的血管
       2.大循环的血管
     三、淋巴系
       1.淋巴管
       2.淋巴结
       3.脾
   第八节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
       3.突触
       4.
     二、神经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三、神经系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四、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及分支
       2.颈丛
       3.臂丛
       4.胸神经前支
       5.腰丛
       6.骶丛
     五、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前庭蜗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六、内脏神经系
       1.内脏感觉性(传入)神经
       2.内脏运动性(传出)神经
       3.内脏神经丛
     七、感觉器官简介
   附:内分泌器官简介



第一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众所周知,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一、骨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1.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图2-1)。

骨的形态

图2-1骨的形态

(一)长骨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二)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三)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四)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骨的名称、数目表

名 称 数 目
脑颅骨6种(额、顶、枕、筛、颞、蝶骨) 颅骨 面颅骨9种(上颌、下颌、鼻、泪、颧、犁、下鼻甲、腭、舌骨) 8

15

椎骨(颈柱7;胸柱12;腰柱5;骶骨1;尾骨1) 躯干骨肋骨 胸骨 26 24 1
上肢带骨 肩胛骨 锁骨 自由上肢骨 肱骨 上肢骨 尺骨 桡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2 2 2 2 2 16 10 28
下肢带骨 髋骨 自由下肢骨 股骨 髌骨 下肢骨 胫骨 腓骨 跗骨 跖骨 趾骨 2 2 2 2 2 14 10 28
听小骨 6

2.骨的构造

骨以骨质为基础,表面复以骨膜,内部充以骨髓,分布于骨的血管、神经,先进入骨膜,然后穿入骨质再进入骨髓。

(一)骨质

骨质bone substance由骨组织构成。骨组织bony tissue含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即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细胞数量最多,位于骨质内,其余的则位于骨质靠近骨膜的边缘部。骨质由于结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多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叫做骨密质;另一种由薄骨板即骨小梁互相交织构成立体的网,呈海绵状,叫做骨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纽曲性很强;而骨松质则按力的一定方向排列,虽质地疏松但却体现出既轻便又坚固的性能,符合以最少的原料发挥最大功效的构筑原则。不同形态的骨,由于其功能侧重点不同,在骨密质和骨松质的配布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以保护功能为主的扁骨,其内外两面是薄层的骨密质,叫做内板和外板,中间镶夹着当量的骨松质,叫做板障,骨髓即充填于骨松质的网眼中。以支持功能为主的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骨小梁的排列显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与重力方向一致,叫做压力曲线;另一则与重力线相对抗而适应于肌肉的拉力,叫做张力曲线,二者构成最有效的承担重力的力学系统。以运动功能见长的长管状骨骨干,则有较厚的骨密质,向两端逐渐变薄而与骺的薄层骨密质相续,在靠近骨骺处,内部有骨松质充填,但骨干的大部分骨松质甚少,中央形成大的骨髓腔。在承力过程中,长骨骨干的骨密质与骨骺的骨松质和相邻骨的压力曲线,共同构成与压力方向一致的统一功能系统(图2-2)。

骨小梁模式图

图2-2 骨小梁模式图

骨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劳动、训练、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如芭蕾舞演员的足跖骨骨干增粗,骨密质变厚;卡车司机的掌骨和指骨骨干增粗;长期卧床的患者,其下肢骨小梁压力曲线系统变得不明显等。

(二)骨膜

骨膜perioste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并有许多纤维束伸入于骨质内。此外,附着于骨的肌腱、韧带于附着部位都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因而骨膜与骨质结合甚为牢固。骨膜富含血管、神经,通过骨质的滋养孔分布于骨质和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叫做骨内膜endosteum。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以形成新骨质和破坏、改造已生成的骨质,所以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膜变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复机能减退。

(三)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所以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图2-3)。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不仅坚硬且具一定弹性,抗压力约为15kg/mm2,并有同等的抗张力。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其余是无定形基质,即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组成的凝胶。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是一种不溶性的中性盐,呈细针状,沿胶原纤维的长轴排列。将骨进行锻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如将骨置于强酸中浸泡,脱除其无机质(脱钙),该骨虽仍具原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复原状。

骨的构造模式图

图2-3骨的构造模式图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柳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4.骨的表面标志

骨的表面由于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标志,有些标志可以从体表清楚的看到或摸到,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判断人体结构位置的重要根据。

(一)骨面的突起:由于肌腱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隆起,其中明显突出于骨面的叫突;末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较广逐渐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叫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叫转子;长线形的高隆起叫嵴;低而粗涩的叫线。

(二)骨面的凹陷:由于与邻位器官、结构相接触或肌肉附着的影响而形成。大而浅的光滑凹面叫窝,略小的凹叫小窝或小凹;长的叫沟;浅的如手指的压痕叫压迹。

(三)骨的腔洞:由于容纳某些结构或空气,或由于某些结构穿行所形成。一般将较大的空间称为腔、窦、房,小者叫小房;长的骨性通道叫管;腔或管的开口叫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四)骨端的标志:骨端圆形的膨大叫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头下方较狭细处叫颈;椭圆形的膨大叫髁;髁的最突出部分叫上髁。

此外,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处;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迹,是血管、神经或肌腱的通过处。

5.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

骨发生于胚胎时的间充质。约在胎龄第8周,脊索的周围以及其它部分由间充质分化出胚性结缔组织,形成膜性骨。以后膜性骨的大部分被软骨所取代,再由软骨发展成骨;小部分则直接从膜性骨衍化为骨。由结缔组织膜或软骨衍化为骨的过程叫骨化。这一过程从胚胎时期开始,直至生后骨的发育完成为止。由膜骨化的叫原骨;由软骨衍化的骨叫次骨。

(一)膜化骨:

颅顶骨和面颅骨的发生属于此型。胚胎时期膜性骨的一定部位的细胞,分化出成团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内钙盐渐沉积,形成骨组织小岛,叫做骨化中心。再由此中心向周围生成幅射状的骨梁,骨梁再生小梁并互相结合成网,网眼内充以胚性造血组织。膜性骨的表层部分形成骨膜,骨膜下还分化出一种破骨细胞,在成骨细胞不断造骨的同时,破骨细胞破坏已建成的骨质并将之吸收,在这样不断造骨又不断破坏骨的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中,骨不断生长的同时被改建和重建,使骨达到成体的形态。颅骨一般均由几个骨化点骨化然后愈合成一骨,其骨质的外层不断生成,内层不断破坏、吸收和改建,使颅腔的容积不断扩大。

(二)软骨化骨:

四肢骨(锁骨除外)和颅底骨的发生属于此型。胚胎早期在膜性骨的基础上形成与成体骨形状相似的软骨性骨,表面复以软骨膜。软骨化骨由软骨膜和软骨内同时进行。软骨膜化骨形成骨密质及其外层的骨膜;软骨内骨化形成骨松质及充填于其内的骨髓。长管状骨的骨化,首先是软骨体中间部的软骨膜内层分化出成骨细胞,由它产生细胞间质并有钙盐沉积,形成圆筒状的骨领。此时间充质和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分化出造骨与破骨细胞,形成初级骨化中心,并由此向两端不断发展,在最初骨化中心部位由于破骨细胞将骨质破坏、吸收而产生空腔,即骨髓腔,侵入的间充质转化为红骨髓。到降生前后,软骨的两端也出现骨化中心,叫初级骨化中心,先进行软骨内化骨,然后进行软骨膜化骨,形成骨骺。当骨干和骨骺两者的骨化都接近完成时,中间仍保留一层软骨,叫做骺软骨。骨的发育基于两种机制:一是骺软骨不断增生,骨干端又不断骨化,使骨得以不断长长,直至20岁左右,骺软骨不再增长也被骨化,骨干与骨骺相连,二者的嵌接处形成一条粗糙的骺线;另一是骨膜内层不断地层层造骨与改建,其内部骨髓腔也不断造骨、破骨与改建,从而使骨干不断增粗、骨髓腔也不断的扩大。由于造骨和破骨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作用,使骨在长长变粗的同时,依据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骨质的构筑得到不断的改建,使骨达到了以最少的原料而具有高度的韧性和硬度统一体的效能(图2-4)。短骨的骨化过程与长骨骨骺相似,但首先从软骨膜开始化骨,然后再进行软骨内化骨。

长骨的发育模式图

图2-4 长骨的发育模式图

二、骨连接

人体骨和骨之间藉助于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连接起来。从连接形式上可分为直接连接(不动连接)和间接连接(可动连接,关节)两种。

1.直接连接

(一)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二)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三)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2.间接连接-关节

关节joint一般由相邻接的两骨相对形成,如有三个以上的骨参加构成的叫做复关节。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构成关节的两骨相对的骨面上,被覆以软骨,形成关节面。周围包以结缔组织的被囊-关节囊,囊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图2-5)。

关节的构造模式图

图2-5 关节的构造模式图

⑴关节面

构成关节两骨的相对面叫做关节面articular face,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适应。凸的叫做关节头,凹的称为关节窝。关节面为关节软骨articularcartilage所被覆,除少数关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的关节软骨是纤维软骨外,其余均为透明软骨。关节软骨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态更为适应,其表面光滑,面间有少许滑液,磨擦系数小于冰面,故使运动更加灵活,且由于软骨具有弹性,因而可承受负荷和减缓震荡。关节软骨无血管神经分布,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血管渗透供给营养。

⑵关节囊

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包在关节的周围,两端附着于与关节面周缘相邻的骨面。关节囊可分为外表的纤维层和内面的滑膜层。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厚薄、松紧随关节的部位和运动的情况而不同,此层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滑膜层薄而柔润,其构成以薄层疏松结缔组织为基础,内面衬以单层扁平上皮一间皮,周缘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滑膜上皮可分泌滑液,滑液是透明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除具润滑作用外,还是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等进行物质代谢的媒介。

⑶关节腔

关节腔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含少量滑液,呈密闭的负压状态,这种结构也体现了关节运动灵活性与稳固性的统一。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⑴韧带

韧带ligament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扁带状、圆束状或膜状,一般多与关节囊相连,形成关节囊局部特别增厚的部分,有的则独立存在。韧带的附着部与骨膜或关节囊相编织。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其次是为肌肉或肌腱提供附着点,有的韧带如膝关节的髌韧带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续而成的。此外尚有一些韧带位于关节内,叫关节(囊)内韧带,如股骨头圆韧带、膝交叉韧带等,它们的周围都围以滑膜层。

⑵关节盘

一些关节的关节腔内生有纤维软骨板,叫做关节盘articular disc。盘的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它的作用是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关节运动可分别在上、下关节腔进行,从而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此外它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膝关节内的关节盘不完整,是两片半月形的软骨片,叫做半月板,其功能与关节盘相似。

⑶关节唇

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是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环,围在关节窝的周缘,以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⑷滑膜襞

滑膜襞plica synovialis是滑膜层突入关节腔所形成的皱襞。如襞内含脂肪组织则形成滑膜脂肪襞或脂垫。滑膜襞增大了滑膜的表面积,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另外,在关节(尤其是负重较大的)运动时,起缓和冲撞和震荡的作用。

(三)关节的类型及其运动轴和运动方式

在肌肉收缩的牵拉下,骨沿着关节轴所规定的轨迹进行移位运动,关节起着枢纽的作用。关节的运动轴取决于关节面的形态,一般通过关节头的中心,假设三个互相垂直的水平冠状轴、水平矢状轴和垂直轴,关节头的形态是一定形态的线段围绕某个轴旋转所产生的轨迹,因此,根据关节头的形态将关节分为下列几种(图2-6):

关节的类型

图2-6 关节的类型

(1)一轴性关节

a.滑车关节(屈戍关节):关节头呈滑车状,关节窝正中生有矢状方向的嵴,与关节头的沟相对应。仅能沿水平冠状轴做屈、伸运动,手的指间关节属于此型。屈flexion时两骨互相靠拢,角度变小;伸(extension)时两骨离开,角度增大。有的滑车关节关节头的滑车两端大小不一,关节窝上的嵴呈螺旋线状,叫做蜗状(螺旋)关节,其运动轴为斜冠状轴,运动方向为从外下向内上的斜线,即屈时偏向内侧,伸时偏向外侧,肘关节属此类型。

b.车轴关节:关节头呈圆型面,关节窝常与韧带相连形成环形,形同车轴与轴承,环枢正中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属之。它仅能循长轴(垂直轴)做旋转(回旋)运动,旋内medialrotation时骨的前面转向内侧,反之骨的前面转向外侧叫做旋外lateralrotation。在上肢手背转向前方叫旋前,反之手背转向后方恢复标准姿势时叫旋后。

(2)二轴性关节

a.椭圆关节:关节头为椭圆球面,关节窝为椭圆形凹面,如桡腕关节。此关节可沿水平冠状轴(长轴)做屈伸运动,又可沿水平矢状轴(短轴)做收展运动。内收adduction时向正中面靠拢,外展abduction时则远离正中面。此外,还可进行两轴交替的环转运动,即运动整体呈圆锥形轨迹。

b.鞍状关节:相对两骨的关节面都是马鞍形,二者互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可沿水平冠状轴做屈伸运动和水平矢状轴做收展运动。

(3)多轴性关节

a.球窝关节:关节头为球面,关节窝为球形凹,可以通过球心设无数个轴(直径),因此能做任何方向的运动。一般以三个互相垂直的典型轴来理解它的运动,即沿水平冠状轴的屈伸活动,沿水平矢状轴的收展运动以及沿垂直轴的旋内旋外运动。一般的球窝关节的关节头大而关节窝浅(如肩关节),其运动幅度较大;如果关节窝深,包绕关节头的1/2以上时,则其运动度受限,叫做杵臼关节(如髋关节)。

b.平面关节:相对两骨的关节面接近于平面,实际可理解为巨大球体或球窝的一小部分,故也属多轴关节。但一般它们的关节囊坚固且紧张,只能做范围很小的微动。腕骨间、跗骨间和椎间关节属于此型。

此外,两个或两上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运动时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叫做联合关节,如两侧的下颌关节和椎间关节等。

(四)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因素

关节的结构体现出关节既具有灵活性因素又具有稳固性因素,二者在保证关节运动功能的实现中统一起来。在观察关节的各种结构时,要注意分析它们对关节运动的影响,首先,关节面的形态是决定关节运动轴和运动方式的结构基础,运动轴愈多,运动形式就愈多样化,愈灵活;其次,关节头和关节窝的面积差,也反映出运动的灵活与否,同类关节,两者的面积差愈大,运动幅度也愈大,反之面积差越少,则趋于稳固;如同为球窝关节,肩关节则以运动幅度大而灵活见长,而髋关节与之相比则以稳固性称著;再次,关节囊的厚薄、松紧,周围韧带和肌腱的状况也明显影响着关节的运动,关节囊坚韧,紧张,周围韧带和肌腱坚固,则使关节运动受限,从而增强其稳固性,反之,关节囊薄弱、松弛,周围韧带或肌腱较少,则运动幅度大而增加了灵活性,且此部位往往是关节易发生脱位之处。此外,关节内结构对关节运动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关节盘、半月板和滑液均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而关节内韧带则对运动有明显的制约,从而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三、骨骼肌

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1.肌的构造和形态

人体肌肉众多,但基本结构相似。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venter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聚集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做腱膜aponeurosis。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性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肌的形态

图2-7 肌的形态

肌的形态各异,有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等基本类型。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另有一些肌有长的腱,肌束斜行排列于腱的两侧,酷似羽毛名为羽状肌(如股直肌),或斜行排列于腱的一侧,叫半羽状肌(如半膜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其生理横断面肌束的数量大大超过梭形或带形肌,故收缩力较大,但由于肌束短,所以运动的幅度小。短肌多见于手、足和椎间。阔肌多位于躯干,组成体腔的壁。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

2.肌肉的命名原则

肌肉可根据共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人体肌肉中,除部分止于皮肤的皮肌和止于关节囊的关节肌外,绝大部分肌肉均起于一骨,止于另一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以所跨越关节的运动轴为准,形成与该轴线相交叉的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如纵行跨越水平冠状轴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分别从内侧和外侧与水平矢状轴交叉的内收肌群和具有外展功能的肌群;横行或斜行跨越垂直轴,从前方跨越的旋内(旋前)肌群和从后方跨越的旋外(旋后)肌群。一般讲几轴性关节就具有与几个运动轴相对应的对抗肌群,但也有个别关节,有的运动轴没有相应肌肉配布,如手的掌指关节,从关节面的形态看属于球窝关节,却只生有屈伸和收展两组对抗的肌肉,而没有与垂直轴交叉的回旋肌,所以该关节不能做主动的回旋运动,当然它有一定的被动的回旋能力。上述围绕某一个运动轴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叫做对抗肌,但在进行某一运动时,一组肌肉收缩的同时,与其对抗的肌群则适度放松并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另外,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它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力肌。当然,肌肉彼此间的关系,往往由于运动轴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转化的,在沿此一轴线运动时的两个对抗肌,到沿彼一轴线运动时则转化为协力肌。如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在桡腕关节冠状轴屈伸运动中,二者是对抗肌,而在进行矢状轴的收展运动时,它们都从矢状轴的内侧跨过而共同起内收的作用,此时二者转化为协力肌。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如握紧拳的动作,需要伸腕肌将腕关节固定在伸的位置上,屈指肌才能使手指充分屈曲将拳握紧,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做共济肌。

4.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

筋膜fascia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有人将皮下组织全层均列属于浅筋膜,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颈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层内。

小腿筋膜及肌间隔(右)

图2-8 小腿筋膜及肌间隔(右)

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肌腱。在筋膜分层的部位,筋膜之间的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叫做筋膜间隙,正常情况下这种疏松的联系保证肌肉的运动,炎症时,筋膜间隙往往成为脓液的蓄积处,一方面限制了炎症的扩散,一方面浓液可顺筋膜间隙的通向蔓延。

(二)腱鞘和滑液囊

一些运动剧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长肌腱通过骨面时,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接,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又可滑动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在发生中滑膜鞘的两层在骨面与肌腱间互相移行,叫做腱系膜,发育过程中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一定部位上保留,以引导营养肌腱的血管通过。

(三)滑液囊

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间,生有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含滑液,叫做滑液囊synovialbursa,其功能是减缓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独立封闭的,有的与邻近的关节腔相通,可视为关节囊滑膜层的突出物。

第二节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自口腔延至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腔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图2-9)。

消化系统全貌

图2-9 消化系统全貌

消化系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水分和无机盐并排出残渣(粪便),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消化管对食物的机械作用包括咀嚼、吞咽和各种形式的蠕动运动以磨碎食物,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等。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如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此外,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活动有关。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以骨性口腔为基础形成的,前方的开口叫口裂,由上下唇围成;后方以咽峡和咽交通;上壁(顶)是腭;下壁是口底;两侧壁叫颊。整个口腔被上、下牙弓(包括牙槽突、牙龈和牙列)分隔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口腔前庭,后部叫固有口腔。在上、下牙列咬合时,两部可通过两则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在牙关紧闭时可经此间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并有三对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粘膜表面。

1.口腔各壁

口唇和颊互相连续,都是以肌肉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口腔粘膜构成的。口唇内的肌肉是环绕口裂的口轮匝肌,颊的基础是颊肌,都属于面部的表情肌。上、下唇两端的结合部叫口角,口角外方和鼻翼外侧之间的皮沟叫鼻唇沟,为上唇和颊的分界。上唇外面正中的纵行浅沟叫人中,急救时常在此处针刺。

口底是以舌骨上肌群(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为基础构成的。内面覆以粘膜,口底粘膜薄而松软,粘膜下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所以粘膜容易移动。在口底正中线上有一粘膜皱襞叫舌系带,连于下颌牙龈内面和舌下面之间。系带的两侧各有一粘膜隆起叫舌下肉阜,是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导管的开口处(图2-11)。

腭palate构成口腔的顶壁,包括硬腭(前2/3)和软腭(后1/3)两部分。硬腭分隔口腔和鼻腔,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覆以粘膜构成,粘膜和骨膜结合紧密。软腭是硬腭向后下方延伸的软组织部分,由一些小横纹肌包以粘膜构成,其后缘游离,垂向后下方呈帆状,故又叫做腭帆,软腭后缘中央有一乳头样突起叫悬雍垂。悬雍垂两侧各有两条弓状皱襞,前方的叫腭舌弓,延伸到舌根的侧缘;后方的叫腭咽弓,向下延伸至咽的侧壁。两弓之间的凹窝,容纳腭扁桃体。软腭后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空间叫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图2-10)。咽峡的大小经常改变,吸气时腭帆下降,吞咽食物时腭帆提向上方,其后缘接触咽后壁,暂时阻断咽腔鼻部和口部的交通。此时咽峡特别扩大。

口腔前面观
图2-10 口腔前面观
口腔底和舌下面
图2-11 口腔底和舌下面

2.牙

牙teeth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呈弓状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牙具有机械加工(咬切、撕裂、磨碎)食物和辅助发音的作用。

每个牙(图2-12)均可分为三部分,露出于口腔内的叫牙冠,嵌于牙槽内的叫牙根,介于两者之间狭细的部分叫牙颈。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在牙冠,牙质外面还另有光亮坚硬的釉质,牙根的表面覆有粘合质。牙内部的空腔叫牙腔或髓腔,牙根的内部特别叫做牙根管,牙根管末端的小孔叫牙根尖孔。牙的神经、血管通过牙根尖孔和牙根管至牙腔,与结缔组织共同组成牙髓,当牙髓发炎时常引起剧烈疼痛。

牙的构造模式图

图2-12 牙的构造模式图

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牙周膜是介于牙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藉之将牙和牙槽骨紧密结合,固定牙根,并能缓解咀嚼时的压力。牙槽骨是牙根周围牙槽突的骨质。牙龈是紧贴牙槽骨外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其游离缘附于牙颈。

人类的牙由于杂食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切牙的牙冠呈扁平凿子形;尖牙的牙冠呈锥形;前磨牙的牙冠呈立方形,咬合面上有2-3个结节,以上各牙均各有一个牙根;磨牙的牙冠大,也为立方形,咬合面上有4-5个结节,下颌磨牙有两个或三个牙根,上颌磨牙有三个牙根。

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萌生,第一次发生的叫乳牙,一般自生后6个月开始萌生,3岁初出齐,6-7岁开始脱落;第2次发生的叫恒牙,6-7岁起开始长出第一磨牙,13-14岁出齐并替换乳牙,只有第三磨牙一般在17-25岁或更晚些长出叫做智牙,也有终生不萌出者。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

名称 时间
乳牙 恒牙
中切牙 6-8个月 6-8岁
侧切牙 7-9个月 7-9岁
尖牙 16-20个月 9-12岁
第一(前)磨牙 12-15个月 10-12岁
第二(前)磨牙 20-30个月 10-12岁
第一磨牙
6-7岁
第二磨牙
11-14岁
第三磨牙
17-25岁或更晚

乳牙(图2-13)共20个,上、下颌左右各5个。恒牙(图2-14)共32个,上、下颌左右各8个。临床上为了便于记录病牙的位置,常以“

2.牙

”符号划分四区表示上、下颌左、右侧的牙位,并以罗马数字(乳牙)或阿拉柏数字(恒牙)分别表示从中切牙至最后磨牙的序号,如“

2.牙

”代表右上颌的乳尖牙;“

2.牙

”代表左下颌第一恒磨牙。

乳牙的形态、名称

图2-13乳牙的形态、名称

恒牙的形态、名称

图2-14 恒牙的形态、名称

3.舌

舌tongue是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构成。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

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图2-10)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开放的“V”型沟叫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对向口咽部。舌下面较舌背短,粘膜光滑而松软,与口底粘膜相续,在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即舌系带。

舌粘膜:舌体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头,根据其形态可将舌乳头分为4类:①丝状乳头:细而长,呈白色丝绒状,遍布舌体表面,由于其浅层上皮细胞不断角化脱落,并和食物残渣共同附着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②菌状乳头: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顶端稍膨大而钝圆,肉眼看呈红色点状。③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呈皱襞状,人类不发达。④轮廓乳头:最大,约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顶端特别膨大,呈圆盘状,周围有环状沟环绕。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觉感受器——味蕾。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许多淋巴组织集团,使粘膜表面形成许多隆起叫舌扁桃体。

舌肌:舌肌可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二类。舌内肌(图2-16)的起、止都在舌内,由上下垂直、前后纵行和左右横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纤维束组成,且互相交错,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图2-15)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①颏舌肌,起于下颌骨体内面中点的两侧,肌纤维呈扇形向舌内放散,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伸出,该肌一侧收缩,舌伸出时舌尖偏向对侧。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缩时牵舌向后下外侧;③茎突舌肌,起于颞骨茎突,可牵舌向后上方。舌内、外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能向各方灵活运动。

舌外肌

图2-15 舌外肌

舌的横断面 舌的横断面

02603.jpg

图2-16 舌的纵、横断面

4.唾液腺

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salivary glands。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粘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图2-17),它们是位于口腔周围的独立的器官,但其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

唾液腺(右)

图2-17 唾液腺(右)

腮腺parotid 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略呈卵圆形,位于下颌下三角内,下颌骨体和舌骨舌肌之间。由腺的内面发出下颌下腺管,沿口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肉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最小,细长而略扁。位于口底粘膜深面。其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小管约有5-15条,直接开口于口底粘膜;大管另一条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或单独开口于舌下肉阜。

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有利于吞咽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图2-18),上端附着于颅底,下端平环状软骨弓(第6颈柱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后壁平整,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咽腔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咽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在鼻咽部的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经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头正中矢状断面(右侧观)

图2-18 头正中矢状断面(右侧观)

咽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图2-19)和外膜组成。肌膜由属于横纹肌的咽缩肌和咽提肌互相交织而成,各咽缩肌由上而下依次收缩,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提,协助吞咽。

咽肌后面观

图2-19 咽肌后面观

三、食管

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四层结构,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外膜组成。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粘膜表面形成7-10条纵行皱襞,当食团通过时,肌膜松弛,皱襞平展。食管肌膜由外层纵行、骨层环行的肌纤维组成。肌膜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横纹肌和平滑肌相混杂,食管起端处环行肌纤维较厚,可起到括约肌作用。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整个食管管壁较薄,仅0.3-0.6厘米厚,容易穿孔。

[附]吞咽动作

吞咽动作是指食团由舌背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舌背上的食团由于舌肌收缩贴靠硬腭,将食团经咽峡推向咽腔,此时软腭抬起,咽后壁向前,阻断口咽部和鼻咽部的交通,防止食团进入鼻咽部,舌骨被肌肉收缩而上提并带动喉向前上方移动,舌根被提向后上方,会厌下落,遮盖喉口,因而,当食团经过咽腔的一瞬间呼吸停止。食团进入咽和食管,由于肌肉由上向下依次收缩推动食团下行,最后通过贲门入胃。整个吞咽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舌、腭肌肉有意识地收缩压挤食团经咽峡入咽腔;第二阶段是食团由咽经食管入胃,完全是反射性活动。

四、胃

胃stomach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图2-20),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胃大部分位于腹上部的左季肋区。上端与食管相续的入口叫贲门,下端连接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叫体。

胃的形态、分部及粘膜

图2-20 胃的形态、分部及粘膜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浆膜四层构成。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上皮向粘膜深部下陷构成大量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它们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粘膜在幽门处由于覆盖幽门括约肌的表面而形成环状的皱襞叫幽门瓣。胃肌膜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回胃的作用。

五、小肠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12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图2-21),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十二指肠和胰

图2-21 十二指肠和胰

小肠粘膜,特别是空肠,具有许多环状皱襞和绒毛,大大扩大了粘膜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粘膜下层中有由表层上皮下陷形成的肠腺,开口于粘膜表面,分泌肠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借以分解蛋白质、糖和脂肪。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糖和脂肪必须分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方能通过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也可通过上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的肌膜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在回肠末端突入大肠处环形肌增厚,外覆粘膜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空回肠表面覆以腹膜脏层,叫做浆膜。

六、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盲肠cecum是大肠的开始部(图2-22),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在盲肠的后内壁伸出一条细长的阑尾vermiformappendix,其末端游离,一般长6-8厘米,内腔与盲肠相通,它是盲肠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

盲肠内腔及阑尾炎

图2-22 盲肠内腔及阑尾炎

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肛门,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直肠和肛管

图2-23 直肠和肛管

七、肝

肝liver是人体中最大的腺,成人的肝约重1.5kg。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肝具有分泌胆汁、贮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

肝质软而脆,呈红褐色。受到暴力打击时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肝上面膨隆(图2-24),对向膈,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的下面(图2-25)朝向左下方,邻接腹腔一些重要脏器,故又叫脏面,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为肝管、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的门户。

肝的上面

图2-24 肝的上面

肝的下面

图2-25 肝的下面

肝是由50万-100万个基本结构单位——肝小叶构成的(图2-26)。肝小叶呈六角柱状。肝小叶的中央有一中央静脉,中央静脉的周围有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板(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相邻肝细胞之间有微细的胆小管。胆小管汇集成稍大的管道,再逐级汇集成更大的管道,最后形成左、右肝管经肝门出肝。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各级胆管和肝管流出。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最终与肝血窦相连接,在此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代谢。

肝的结构

图2-26 肝的结构

肝血窦中的血液经中央静脉及各级静脉,最后由肝静脉出肝,汇入下腔静脉。

胆汁从肝管出肝后并不立即直接流入十二指肠,而是首先贮存于胆囊内,间断性地排放入十二指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前在肝外流经的管道总称为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图2-27)。

胆囊系统模式图

图2-27 胆囊系统模式图

八、胰

胰pancreas是人体的第二大腺(图2-21),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可分为头、体、尾三部。胰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消化食物起重要作用。内分泌部是指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胰岛,它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图2-28)。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临床上将鼻腔、咽、喉叫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叫下呼吸道,呼吸道的壁内有骨或软骨支持以保证气流的畅通。肺主要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气体进入肺泡内,在此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供给各器官氧化过程的所需,各器官组织产生的代谢产物,如CO2再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肺,然后经呼吸道呼出体外。

呼吸系统全貌

图2-28 呼吸系统全貌

一、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它也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1.外鼻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图2-29),外面覆以皮肤构成。上端较窄,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背,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2.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滞留吸入尘埃的作用,此外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所以发生疖肿时,疼痛甚剧。

外鼻软骨

图2-29 外鼻软骨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约90%的鼻出血(鼻衄)发生于此,临床上叫易出血区。外侧壁(图2-30)上有三个突出的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圆枕形隆起叫筛泡。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

图2-30 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鼻旁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相延续,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四对鼻旁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二、喉

喉larynx是呼吸道,也是发声器官,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4-6颈椎体范围。女性略高于男性、小儿略高于成人。上方以韧带和肌肉系于舌骨,下方续于气管,故吞咽时喉可向上移动。前面覆以皮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后方与咽紧密相连,其后壁即喉咽腔前壁。两侧有颈部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由于发声机能的分化,喉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以软骨支架为基础(图2-31),贴附肌肉,内面衬以粘膜构成的。(详细结构见后述)。软骨支架围成喉腔,向上经喉口与咽相通,向下与气管内腔相续。喉腔的中部,有上、下二对自外侧壁突入腔内的粘膜皱襞,下面的一对叫声襞(声带),两侧声襞之间的窄隙叫声门裂,当两侧声襞并拢,由于气流冲击引起声襞振动而发声。

喉的软骨支架及连接

图2-31 喉的软骨支架及连接

三、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trachea和支气管bronchi均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管腔衬以粘膜,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为止,成人全长约10-13厘米,含15-20个软骨环。分杈处叫气管杈。根据行程,气管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浅表,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可以摸到。

左、右支气管从气管分出后,斜向下外方进入肺门。两支气管之间的夹角约为65°—85°。左支气管细而长,比较倾斜;右支气管短而粗,较为陡直。因而异物易落入右支气管。

四、肺

肺lungs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肺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图2-33),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图2-32)。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表面覆被一层光滑的浆膜,即胸膜脏层。

肺泡模式图

图2-32 肺泡模式图

右肺 左肺 (一)右肺

1、尖段支气管

2、后段支气管

3、前段支气管

4、外段支气管

5、内段支气管

6、尖(上)段支气管

7、内侧底段支气管

8、前底段支气管

9、外侧底段支气管

10、后底段支气管

(二)左肺

1、尖后段支气管

2、尖后段支气管

3、前段支气管

4、上舌段支气管

5、下舌段支气管

6、尖(上)段支气管

7、内前底段支气管

8、内前底段支气管

9、外侧底段支气管

10、后底底段支气管/

右肺 左肺
图2-33 肺段模式图

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法医常利用这一点,鉴定胎儿死亡的时间。

肺有二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五、胸膜

胸膜是一层光滑的浆膜(图2-34),分别覆被于左、右肺的表面、胸廓内表面、膈上面和纵隔外侧面,贴在肺表面的胸膜叫脏胸膜,贴在胸廓内表面,膈上面和纵隔外侧面的胸膜叫壁胸膜,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形成左、右侧两个完全封闭的胸膜腔。腔内含少量浆液,其内压低于大气压(负压),由于腔内负压和浆液吸附,使腔、壁胸膜紧紧贴在一起,实际上胸膜腔只是一个潜在性腔。呼吸时,随着胸腔容积的变化,肺容积也在不断改变,从而完成肺和外界的气体交换。外界气体一旦进入胸膜腔(气胸)使脏、壁胸膜分开,则影响呼吸。

胸膜和胸膜腔示意图

图2-34 胸膜和胸膜腔示意图

第四节 泌尿系统(缺)

第五节 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male genital system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二个部分。内生殖器(图2-38 男性内生殖器全貌)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和附属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

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睾丸产生的精子,贮存于附睾和输精管内,当射精时经射精管和尿道排体外。附属腺分泌的液体与精子相混合构成精液,以增加精子的活动,并供给其营养。

一、生殖腺-睾丸

睾丸testis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睾丸的表面包被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叫白膜。在睾丸后缘,白膜增厚并突入睾丸实质内形成放射状的小隔,把睾丸实质分隔成许多锥体形的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含2-3条曲细精管,曲细精管的上皮是产生精子的场所。曲细精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可分泌男性激素。曲细精管在睾丸小叶的尖端处汇合成直细精管再互相交织成网,最后在睾丸后缘发出十多条输出小管进入附睾。

二、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

1.附睾epididymis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头部由输出小管蟠曲而成,输出小管的末端连接一条附睾管。附睾管长约4-5米,蟠曲构成体部和尾部。管的末端急转向上直接延续成为输精管。附睾管除贮存精子外还能分泌附睾液,其中含有某些激素、酶和特异的营养物质,它们有助于精子的成熟。

2. 输精管、射精管和精索输精管ductusdeferens长约40厘米,管壁肌膜发达,于活体触摸时,呈紧硬圆索状。输精管行程较长,从阴囊到外部皮下,再通过腹股沟管入腹腔和盆腔,在膀胱底的后面精囊腺的内侧,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其末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合成射精管ejaculatoryduct。射精管长约2厘米,穿通道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精索spermatic cord是一对扁圆形索条,由睾丸上端延至腹股沟管内口。它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淋巴管等为主体,外包三层筋膜构成。

三、附属腺

1.精囊腺seminalvesicle gland扁椭圆形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之后,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其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分泌液参与构成精液。

2.前列腺prostate gland是分泌精液的主要腺体,呈栗子形,位于膀胱底和尿生殖膈(后述)之间,内部有尿道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间质中混有大量的平滑肌,较坚硬。腺的导管最后汇合成20-30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小儿前列腺较小。性成熟期后生长迅速。老年腺组织退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前列腺肥大。

3.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是埋藏在尿生殖膈内的一对豌豆形小腺体,导管开口于尿道海绵体部的起始段,其分泌物在射精时可滑润尿道。

四、外生殖器

1.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平滑肌纤维,叫肉膜,肉膜在正中线上形成阴囊中隔将两侧睾丸和附睾隔开。肉膜遇冷收缩,遇热舒张,借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利于精子的产生和生存。

2.阴茎头为阴茎前端的膨大部分,尖端生有尿道外口,头后稍细的部分叫阴茎颈。阴茎根藏在皮肤的深面,固定于耻骨下支和坐骨支上。根、颈之间的部分为阴茎体。

阴茎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外面包以筋膜和皮肤而构成。两个阴茎海绵体紧密结合,并列于阴茎的背侧部,前端嵌入阴茎头后面的凹窝中,后端分离,即阴茎根。尿道海绵体位于阴茎海体腹侧中央,尿道贯穿其全长,前端膨大即阴茎头,后端膨大形成尿道球,固定于尿生殖膈上。

海绵体是一种勃起组织,外面包有坚厚的白膜,内部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海绵状支架,其腔隙与血管相通。当腔隙内充满血液时,阴茎变粗变硬而勃起。阴茎皮肤薄而软,皮下组织疏松,易于伸展。但阴茎头的皮肤无皮下组织,不能活动。阴茎体部的皮肤至阴茎颈游离向前,形成包绕阴茎头的环形皱襞叫阴茎包皮。在阴茎头腹侧正中线上,包皮与尿道外口相连的皮肤皱襞叫包皮系带,做包皮环切时注意勿损伤此系带。

五、男性尿道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既是排尿路又是排精管道(图2-39 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右))。起于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尖端的尿道外口,成人长约18厘米,全程可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2厘米)和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临床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处狭窄和二个弯曲。三个狭窄是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二个弯曲分别位于耻骨联合下方(相当于膜部和海绵体部起始段,凹向上)和耻骨联合前下方(相当于阴茎根与体之间,凹向下),后一个弯曲当阴茎向上提起时消失,所以临床上作导尿或尿道扩张时,首先上提阴茎,使此曲消失以利插管。

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genital system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二个部分。内生殖器(图2-41)由生殖腺(卵巢)、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

女性内生殖器全貌

图2-41 女性内生殖器全貌

卵巢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表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在管内受精后移至子宫内膜发育生长,成熟的胎儿于分娩时经阴道娩出。

一、生殖腺──卵巢

卵巢ovary呈扁椭圆形,左右成对。在小骨盆上口平面,贴靠骨盆侧壁。

卵巢是实质性器官,可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内藏有胚胎时期已生成的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性成熟期之后,成熟的卵泡破溃后将卵细胞排出。一般在每一月经周期(28天)排一个卵细胞。

卵巢的形状、大小因年龄而异。幼年卵巢小而光滑,成年后卵巢增大并由于每次排卵后在卵巢表面留有瘢痕而显得凹凸不平,更年期后卵巢萎缩。

二、输卵管

输卵管uterine tube是一对弯曲的喇叭状的肌性管,长约10-12厘米,内端连接子宫,外端开口于腹膜腔,在开口的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叫输卵管伞,覆盖于卵巢表面。卵细胞从卵巢表面排入腹膜腔,再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

三、子宫

子宫uterus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呈倒置梨形,前后略扁,可分为底、体、颈三部。上端向上隆凸的部分叫子宫底,在输卵管入口平面上方;下部变细呈圆筒状叫子宫颈,底和颈之间的部分叫子宫体。底、体部的内腔呈前后压扁的、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叫子宫腔;子宫颈的内腔叫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叫子宫内口,通子宫腔;下口叫子宫外口,通阴道。

子宫壁由粘膜、肌膜和浆膜三层构成。子宫粘膜叫子宫内膜,子宫底和体的内膜随月经周期(约28天)而变化,呈周期性的增生和脱落,颈部粘膜较厚而坚实,无周期性变化。肌膜是很厚的纵横交错的平滑肌层,怀孕时肌纤维的长度和数量都增加。浆膜即包绕子宫的腹膜脏层。

子宫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屈位(图2-42),子宫体伏于膀胱上,可随膀胱和直肠的虚盁而移动。

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右)

图2-42 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右)

四、阴道

阴道vagina是一前后压扁的肌性管道,由粘膜、肌膜和外膜构成,大部位于小骨盆腔内,后方以结缔组织和直肠紧密粘连,前方与尿道也以结缔组织牢固连接,上端连接子宫颈,下部穿过尿生殖膈,开口于阴道前庭。在处女阴道口周围有处女膜附着。阴道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分娩时高度扩张,成为胎儿娩出的产道。

五、附属腺和女阴

女性外生殖器(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等结构(图2-43)详细内容后述)。前庭大腺greatervestibular gland相当于男性尿道球腺,形如豌豆,位于前庭球两侧部的后方,阴道口的两侧,导管开口于阴道前庭。

女性外生殖器

图2-43 女性外生殖器

第七节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管系统则是一个单向的回流管道,它以毛细淋巴管盲端起源于组织细胞间隙,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管内向心流动,沿途经过若干淋巴结,并获得淋巴球和浆细胞,最后汇集成左、右淋巴导管开口于静脉。

循环系统的主要机能是①把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之用,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②它还将为数众多的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物质(如激素)运送到相应的器官,以调制各器官的活动;③淋巴系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一环。

一、心脏

心脏heart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心脏的外形略呈倒置的圆锥形(图2-44),大小约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底部自右向左有上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与之相连。心脏表面有三个浅沟,可作为心脏分界的表面标志。在心底附近有环形的冠状沟,分隔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纵沟,分别叫做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左右心房各向前内方伸出三角形的心耳。心脏是肌性的空腔器官。与壁的构成以心脏层为主,其外表面覆以心外膜(即心包脏层),内面衬以心内膜,心内膜与血管内膜相续,心房、心室的心外膜、心内膜是互相延续的,但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层却不直接相连,它们分别起止于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的纤维支架,形成各自独立的肌性壁,从而保证心房和心室各自进行独立的收缩舒张,以推动血液在心脏内的定向流动。心房肌薄弱,心室肌肥厚,其中左室壁肌最发达。

心脏

成体心脏内腔被完整的心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心在与冠状沟一致的位置上,各有一个房室口,将心脏分为后上方的心房和前下房的心室。因此心脏被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分隔左、右心房的心中隔叫房中隔;分隔左、右心室的叫室中隔。右心房、右心室容纳静脉性血液,左心房、左心室容纳动脉性血液。成体心脏内静脉性血液与动脉性血液完全分流。

右心房通过上、下腔静脉口,接纳全身静脉血液的回流,还有一小的冠状窦口,是心脏本身静脉血的回流口。右心房内的血液经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在右房室口生有三尖瓣(右房室瓣),瓣尖伸向右心室,尖瓣藉腱索与右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合拢封闭房室口以防止血液向心房内逆流。右心室的出口叫肺动脉口,通过向肺动脉。在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动脉瓣,其作用是当心室舒张时,防止肺动脉的血液返流至右心室(图2-45)。

右心房与右心室(右面观)

图2-45 右心房与右心室(右面观)

左心房通过四个肺静脉口收纳由肺回流的血液,然后经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处生有二尖瓣(左房室瓣)。左心室的出口叫主动脉口,左心室的血液通过此口入主动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分布,在主动脉口的周缘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形状、结构及作用与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基本一致(图2-46)。

左心房与左心室(左面观)

图2-46 左心房与左心室(左面观)

房室口和动脉口的瓣膜,是保证心腔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当心室肌舒张时,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开放,而动脉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缩时则相反,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动脉和肺动脉。这样形成了心脏内血液的定向循环,即:上、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开放)→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肺瓣开放)→肺动脉→肺(经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开放)→左心室→主动脉口(主动瓣开放)→主动脉(通过各级动脉分布至全身)。

此外,下列结构对保证心脏正常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①心传导系统,它是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产生并传导冲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协调地规律地进行收缩。从而维持心收缩的正常节律。②心脏的血管,心脏的动脉为发自升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其静脉最终汇集成冠状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供给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叫冠状循环。

二、血管系

血管系由起于心室的动脉系和回流于心房的静脉系以及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网状的毛细血管所组成。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环流入心房,循不不已,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大(体)循环和小(肺)循环两种。大循环起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即血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组织细胞所吸收,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进入血液,形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而小循环则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将大循环回流的血液(含代射产物及二氧化碳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排出二氧化碳,摄入氧气,使血液变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再经肺静脉回流于左心房(图2-47)。

血液循环概观

图2-47 血液循环概观

上述可见,动脉artery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断分支,形成大、中、小动脉。动脉由于承受较大的压力,管壁较厚,管腔断面呈圆形。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内膜的表面,由单层扁平上皮(内皮)构成光滑的腔面,外膜为结缔组织,大动脉的中膜富含弹力纤维,当心脏收缩射血时,大动脉管壁扩张,当心室舒张时,管壁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的中膜,平滑肌较发达。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以维持和调节血压以及调节其分布区域的血流量。静脉vein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网,行程中逐渐汇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开口于心房。静脉因所承受压力小,故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弹性和收缩性均较弱,管腔在断面上呈扁椭圆形。静脉的数目较动脉多,由于走行的部位不同,头颈、躯干、四肢的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在肢体的中间段及远侧段,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与之伴行。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中。静脉间的吻合较丰富。静脉壁的结构也可分为内、中、外膜,在大多数的静脉其内膜反折,形成半月形的静脉瓣,以保障血液的向心回流。毛细血管capillaries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极细微的血管网,直径仅7-9μm、管壁菲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液在毛细血管网中流速缓慢,有利于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1.小循环的血管

(一)肺动脉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起于右心室,为一短干,在主动脉之前向左上后方斜行,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经肺门入肺,随支气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肺泡壁的周围,形成稠密的毛细血管网。

(二)肺静脉

肺静脉pulmonary veins的属支起于肺内毛细血管,逐级汇成较大的静脉,最后,左、右肺各汇成两条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2.大循环的血管

(一)动脉

⑴主动脉

aorta是大循环中的动脉主干,全程可分为三段,即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可再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在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营养心脏壁。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直接延续,在右侧第二胸肋关节后方,呈弓形向左后方弯曲,到第4胸椎椎体的左侧移行为胸主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是主动脉弓的直接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是胸主动脉的延续,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而终(图2-48)。

主动脉及各体部的主要动脉

图2-48 主动脉及各体部的主要动脉

⑵头颈部的动脉

头颈部的动脉主要来源于颈总动脉,少部分的分支从锁骨下动脉发出(见上肢的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者起于头臂干。起始后沿气管和食管的外侧上升,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支。颈内动脉经颅底的颈动脉管入颅,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外动脉,上行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沿途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等,分布于甲状腺、喉及头面部的浅、深层结构。

⑶上肢的动脉

上肢动脉的主干是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于头臂干,起始后经胸廓上口进入颈根部,越过第一肋,续于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穿经颈椎的横突孔由枕骨大孔大颅,分布于脑。甲状颈干,分布于甲状腺等。胸廓内动脉分布于胸腹腔前壁。

腋动脉 为锁骨下动脉的延续,穿行于腋窝,至背阔肌下缘,移行于肱动脉,腋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腋窝周围结构。

肱动脉 沿臂内侧下行,至肘关节前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分别沿前臂的桡侧和尺侧下降。至手掌,两动脉的末端和分支在手掌吻合,形成双层的动脉弓即掌浅弓的掌深弓。上述各动脉分支分布于走行部位附近的组织。

⑷胸部的动脉

胸部的动脉主要起源于主动脉。其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两类。

壁支主要是肋间动脉,共9对,行于第3至11肋间隙内;肋下动脉,沿第12肋下缘行走。壁支供养胸壁和腹前外侧壁。

脏支供给胸腔脏器,如支气管和肺、食管和心包等。

⑸腹部的动脉

腹部的动脉主要发自腹主动脉,也有壁支和脏支两类。

壁支分布于腹后壁和膈肌。

脏支供养腹腔脏器和生殖腺,由于腹腔消化器官和脾是不成对器官而泌尿生殖器官是成对器官,所以血管的分支与此相适应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和生殖腺动脉(男性的睾丸动脉或女性的卵巢动脉)。不成对的分支有腹腔干,分布于胃、肝、脾、胰等;肠系膜上动脉,分布于小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肠系膜下动脉,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⑹盆部的动脉

腹主动脉在第4腰椎体的左前方,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行至骶髂关节处又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是盆部动脉的主干,沿小骨盆后外侧壁走行。分支有壁支和脏支之分。

壁支分布于盆壁、臀部及股内侧部。

脏支分布于盆腔脏器(膀胱、直肠下段、子宫等)。

⑺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髂外动脉,是指自起始部至腹股沟韧带深而以上的一段动脉,其分支供养腹前壁下部。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经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后行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腘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在膝关节下方分为胫后动脉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部深层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起始后经胫腓骨之间穿行向前,至小腿前部下行,越过踝关节前面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在第1、2跖骨间穿行至足底与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上述各动脉都有分支供养所经部位周围的组织。

(二)静脉

大循环的静脉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图2-49)。

上、下腔静脉各体部的主要静脉

图2-49 上、下腔静脉各体部的主要静脉

⑴上腔静脉系

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关节后合成,垂直下行,汇入右心房。在其汇入前有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接纳头颈、上肢和胸部和静脉血。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称为静脉角。

①头颈部的静脉

头颈部的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叫颈内静脉,起自颅底的颈静脉孔,在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外侧下行。它除接受颅内的血流外,还受纳从咽、舌、喉、甲状腺和头面部来的静脉。浅静脉叫颈外静脉,起始于下颌角处,越过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锁骨下静脉。

②上肢的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上肢的浅静脉有: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沿前臂和臂外侧上行,汇入腋静脉。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在臂内侧中点与肱静脉汇合,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肘正中静脉在肘部前面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

③胸部的静脉

右侧肋间静脉、支气管静脉和食管静脉汇入奇静脉;而左侧肋间静脉则先汇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然后汇入奇静脉。奇静脉沿胸椎体右前方上行,弓形越过右肺根汇入上腔静脉。

⑵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接受膈以下各体部(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四腰椎下缘处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过膈的腔静脉孔,注入右心房。

①下肢的静脉

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由股静脉续于髂外静脉。下肢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前沿下肢内侧上行,在股前部靠上端处汇入股静脉。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在腘窝注入腘静脉。

②盆部的静脉

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脏支起自盆腔脏器周围的静脉丛(如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和直肠丛等)。壁支和脏支均汇入髂内静脉。

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在骶髂关节前方,汇成髂总静脉。

③腹部的静脉

腹部的静脉有壁支与脏支之分。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下腔静脉。脏支与动脉相同,也可分为成对脏支和不成对脏支。成对脏支与动脉同名,大部分直接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脏支有起自肠、脾、胰、胃的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等,它们汇合形成一条静脉主干叫门静脉。门静脉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与肝动脉的分支共同汇入肝窦状隙,肝窦状隙汇成肝内小静脉,最后形成三支肝静脉注入于下腔静脉。门静脉是附属于下腔静脉系的一个特殊部分,它将大量由胃、肠道吸收来的物质,运送至肝脏,由肝细胞进行合成、解毒和贮存。

三、淋巴系

淋巴系lymphatic system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透明液体,称为淋巴。淋巴结、脾、胸腺、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和咽扁桃等都属于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器官的粘膜内。

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部分液体和一些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细胞自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又排入组织液内。组织液内这些物质的大部分又不断通过毛细血管壁,再渗回血液;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经淋巴管、淋巴结向心流动,最后通过左、右淋巴导管注入静脉角而归入血液中,还流回心脏。因此,淋巴系可以看作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

1.淋巴管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可区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

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于组织间隙,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管腔粗细不一,没有瓣膜,互相吻合成网,中枢神经,上皮组织、骨髓、软骨和脾实质等器官组织内不存在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壁与静脉相似,但较薄、瓣膜较多且发达,外形粗细不匀,呈串珠状。淋巴管根据其位置分为浅、深二组,浅淋巴管位于皮下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二者间有较多交通支。淋巴管在行程中通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从而把淋巴细胞带入淋巴液。

淋巴干 由淋巴管多次汇合而形成,全身淋巴干共有9条:即收集头颈部淋巴的左、右颈干;收集上肢、胸壁淋巴的左、右锁骨下干;收集胸部淋巴的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下肢、盆部及腹腔淋巴的左、右腰干以及收集腹腔器淋巴的单个的肠干(图2-50)。

淋巴系统概观

图2-50 淋巴系统概观

淋巴导管 包括胸导管(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胸导管的起始部膨大叫乳糜池,位于第11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乳糜池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淋巴的汇入。胸导管穿经膈肌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再上行至颈根部,最终汇入左静脉角,沿途接受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和左锁骨下干的汇入。总之是收集下半身及左上半身的淋巴。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收集右支管纵隔干,右颈干和右锁骨下干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

2.淋巴结

淋巴结lymph nodes是灰红色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常成群聚集,也有浅、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布,位于身体屈侧活动较多的部位。胸、腹、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门和大血管的周围。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各部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参阅下册的有关章节。

3.脾

脾spleen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储血器官,并具有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异物,产生白细胞和抗体的功能。

脾位于腹腔左季肋部,第9-11肋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在肋弓下缘不能触及。活体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易因暴力打击而造成破裂。脾的表面除脾门以外均被腹膜复盖。

第八节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1.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2.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较神经元,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体较小,胞浆中无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3.突触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synapse,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4.

为便于后一段的学习,在此简介有关的术语。

神经节ganglion是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的集中部位,外面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并与一定的神经相联系。根据节内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为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为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聚集地,例如脊神经后根节、三叉神经半月节等。植物性神经节由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胞体集中所形成。

神经nerve为许多神经纤维在周围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所形成。

二、神经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适当反应,叫做反射reflex。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图2-51),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肌肉、腺体)五个部分。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反射弧模式图

图2-51 反射弧模式图

三、神经系的区分

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方便,可按其所在部位和功能,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图2-52)。

神经系统全貌(背面观)

图2-52 神经系统全貌(背面观)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一)脑brai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头端膨大部分,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脑的内腔称为腔室,内含脑脊髓液。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半球表层为灰质所覆叫大脑皮质。人类的大脑皮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高度发展,它不仅是人类各种机能活动的高级中枢,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脊髓spinal cord呈前后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脊髓前、后面的两侧发出许多条细的神经纤维束,叫做根丝。一定范围的根丝向外方集中成束,形成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形成脊神经。脊髓以每对脊神经根根丝的出入范围为准,划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8节(C1-8),胞髓12节(T1-12),腰髓5节(L1-5),尾髓1节(Co1)。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syste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cranialnerves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spinal nerves。

按其所支配的周围器官的性质可分为分布于体表和骨骼肌的躯体神经系和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神经系。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sensorynerve;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motornerve。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处,将这些部位所感受的外部或内部刺激传入中枢的纤维称为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等处并将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至中枢的纤维称为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骨骼肌并支配其运动的纤维叫躯体运动纤维;而支配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调控腺体分泌的神经纤维叫做内脏运动纤维,由它们所组成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图2-53)。

神经纤维的机能成份

图2-53 神经纤维的机能成份

四、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计有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1.脊神经的组成及分支

脊神经(图2-54)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anteriorroot和后根posterior root在椎间孔合并而成。前根属运动性,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侧角位一C8—L3节段)及骶髓副交感核(S2-4)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组成。后根属感觉性,由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脊神经节是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为感觉性神经节,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

脊神经的典型经过

图2-54 脊神经的典型经过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和后支,此外,脊神经还分出一支很细小的脊膜返支,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髓膜。脊神经后支一般都较细小,按节段地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肉及皮肤。脊神经前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皮肤及肌肉。在人类除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则交织成丛,然后再分支分布。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计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2.颈丛

颈丛cervical plexus(图2-55)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它发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颈前部皮肤;肌支分布于颈部部分肌肉(颈部深肌)、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膈神经phrenicnerve,为混合性神经,它由第3-5颈神经前支发出,下列穿经胸腔至膈肌,主要支配膈肌的运动以及心包、部分胸膜和腹膜的感觉。

颈丛和臂丛 腰丛和骶丛
图2-55 颈丛和臂丛 图2-56 腰丛和骶丛

3.臂丛

臂丛brachial plexus(图2-55)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先位于颈根部,后伴锁骨下动脉经斜角肌间隙和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其间几经相互编织,可分为根、干、股、束四段,并发出许多分支,在腋窝臂丛形成三个束,即外侧束、内侧束和后束,包绕腋动脉。

臂丛的分支很多,其主要分支如下:

(一)肌皮神经

肌皮神经musculocutaneousnerve自外侧束发出,支配着臂前群肌和前臂外侧的皮肤。

(二)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median nerve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

(三)尺神经

尺神经ulnar nerve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侧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鱼际肌和手肌中间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四)桡神经

桡神经radial nerve发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五)腋神经

腋神经axillary nerve由后束发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的皮肤。

4.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其中第1-11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intercostalnerve;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缘,叫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下6对胸神经前支除支配相应的肋间肌及皮肤外,还支配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和皮肤。

5.腰丛

腰丛lumbar plexus(图2-56)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

(一)股神经

股神经femoral nerve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二)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经小骨盆穿闭膜管至股内侧部,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内侧面的皮肤。

6.骶丛

骶丛sacral plexus(图2-56)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编织而成,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与皮肤。其主要分布有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腔后,经臀大肌深面至股后部,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股后群肌。胫神经tibialnerve 为坐骨神经的延续,在腘窝下行至小腿后部,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以及小腿后面、足底和足背外侧的皮肤。腓总神经commonperoneal nerve沿窝外侧壁绕过腓骨颈下行至小腿前区,支配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以及小腿外侧面、足背和趾背的皮肤。

五、脑神经

脑神经与脑相连,自颅腔穿过颅底的孔、裂、管出颅,共12对(图2-57)。其名称为: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及Ⅻ舌下神经。其中Ⅰ、Ⅱ、Ⅷ为感觉性神经,Ⅲ、Ⅳ、Ⅵ、Ⅺ、Ⅻ主要为运动性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性神经。

脑神经的分布

图2-57 脑神经的分布

1.嗅神经

嗅神经olfactory nerve始于鼻腔嗅粘膜,形成嗅丝,穿过筛孔至嗅球,传递嗅觉冲动。

2.视神经

视神经optic nerve始于眼球的视网膜,构成视神经,穿过视神经管入脑,传导视觉冲动。

3.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发自中脑,经眶上裂出颅入眶,支配眼外肌。

4.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发自中脑、经眶上裂出颅入眶,支配眼外肌。

5.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与脑桥相连,大部分为躯体感觉性纤维,其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它的中枢突进入脑桥,周围支分为三大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司头面部皮肤、眶、鼻腔和口腔以及牙髓的一般感觉。三叉神经中小部分纤维为发自脑桥的运动纤维,加入下颌神经,主要支配咀嚼肌。

6.外展神经

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发自脑桥,经眶上裂出颅,支配眼外肌。

7.面神经

面神经facial nerve与脑桥相连,经内耳门入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出茎乳孔,支配面部表情肌。

8.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nerve起自内耳,经内耳门入颅,由脑桥入脑,传递平衡觉和听觉。

9.舌咽神经

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分布于舌和咽。

10.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vagus nerve(图2-58)为混合性神经,与延髓相连,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伴行入胸腔,经肺根后面,在食管周围形成神经丛,随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左侧的组成胃前神经和肝支;右侧的组成胃后神经和腹腔支。迷走神经沿途发出分支支配各器官。其中主要的有: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等。

迷走神经的分布

图2-58 迷走神经的分布

迷走神经主要含有三种纤维①躯体运动性纤维,支配咽肌、喉肌和大部分腭肌。②副交感性纤维,是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这些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经分支至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肝、胰、脾、小肠及部分大肠的器官旁或器官壁内的神经节,与节内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节后神经元的轴突支配心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及腺体。③感觉性纤维,主要是传导内脏感觉的纤维,其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结状神经节,属似单极神经元,还有分布于耳廓后部、外耳道皮肤的躯体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节,也是假单极神经元。

11.副神经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由延髓发出,经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12.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由延髓发生,经舌下神经管出颅,支配舌肌。

六、内脏神经系

内脏神经系也含有感觉性(传入)纤维和运动性(传出)纤维。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及胸腹盆腔各系统的脏器。

1.内脏感觉性(传入)神经

内脏器官内有很多感受器,包括痛觉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等。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为假单极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和某些脑神经节(如迷走神经的结状节)内,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进入脊随或脑干;其周围突随内脏运动性神经纤维(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所支配的器官。

与躯体感受敏锐、定位、定性准确等特性相比,内脏感觉则有阈值较高、定位不明确,定性不清楚的特点。体内同一结构的不同部位可分别由躯体感觉性神经和内脏感觉性神经分布,例如,胸膜和腹膜的壁层为躯体感觉性神经支配,对痛刺激非常敏感、定位准确;而胸、腹膜脏层则由内脏感觉性神经支配,受到刺激时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够准确的钝痛。

2.内脏运动性(传出)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即植物性神经,也叫自律或自主神经。它与躯体运动性神经的区别在于:①躯体运动性神经分布于全身骨骼肌,管理“随意”运动;内脏运动性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等,管理“不随意”运动。②躯体运动性神经自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发出后,随脑神经或脊神经直达骨骼肌;内脏运动性神经自脑干或脊髓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元发出后,不直接到达它所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在中途先终止于某一植物性神经节,与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再由这些神经元发出纤维至效应器。故内脏运动性神经有节前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发出节前纤维)和节后神经元(位于周围植物性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之分。

内脏运动性神经可依其形态和机能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般脏器均由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支配,它们在机能上互相拮抗和制约。个别器官和结构,仅由一种神经支配,如大部分血管的平滑肌、立毛肌和汗腺,只有交感神经纤维分布。

(一)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颈8或胸1至腰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节前神经元胞体组成中间带外侧核。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节前纤维)随脊髓前根和脊神经走行,穿过椎间孔后,则离开脊神经至交感神经节(图2-59)。

交感神经的典型经过

图2-59 交感神经的典型经过

⑴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根据其位置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椎旁节纵行排列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每侧有22-25个节,节与节之间由神经纤维(节间支)相连,形成两条纵行的串珠状的神经节链,叫交感干。交感干在颈段有三个节,即颈上节、颈中节和颈下节,颈下节常与胸1交感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交感干在胸段有11-12个节;腰段常有4个节;骶段有4-5个节,在尾骨前方左、右交感干相遇形成一个共同的尾交感节或称奇节。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形状不规则,多位于动脉的起始部。主要有腹腔节,位于腹腔动脉根的两则;主动脉肾节,位于肾动脉根部;肠系膜上节和肠系膜下节,均位于同名动脉的起始部。

⑵交通支

交感干上的神经节借交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相连。交通支可分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组成白交通支至椎旁节,因节前纤维有髓鞘反光发亮,故呈白色。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C8--3节段的脊髓灰质侧角发出,所以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这些节段的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灰交通支是由椎旁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返回脊神经所构成的,节后纤维是无髓纤维,色泽灰暗,故名灰交通支。所有椎旁节与31对脊神经之间均有灰交通支联系(图2-59)。

⑶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发自脊髓C8-L3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经前根、脊神经和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后,有三种去向: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②在交感干内先上升或下降一段距离,然后终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③穿过椎旁节,离开交感干,组成内脏大、小神经至椎前节换神经元(图2-60)。

植物神经的分布

图2-60 植物神经的分布

节后纤维自交感神经节内的节后神经元发出后也有三种去向: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②缠络于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③形成神经,直接到所支配的器官,如心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由此发出的节前纤维,随有关的脑神经(Ⅲ、Ⅶ、Ⅸ、Ⅹ)和骶神经走行,至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终节)与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由节后神经元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由于副交感神经节居于器官内或靠近所支配之器官,所以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图2-60)。

副交感神经根据其低级中枢的位置可分为颅部和骶部。

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走行。伴随动眼神经者,在睫状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参加面神经者,在蝶腭节、下颌下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随舌咽神经走行者,在耳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参加迷走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至胸、腹腔脏器,在终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胸腔器官和除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以外的所有腹腔脏器。

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随骶2-4神经出骶前孔,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从盆丛分支到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盆腔脏器,在终节换神经元后,支配上述器官。

3.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性神经在分布中,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内脏神经丛。各丛的名称按其所围绕的动脉或所分布的脏器而得名。例如,位于心底部的心丛、肺根周围的肺丛、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腹腔丛以及直肠两侧的盆丛等等。

七、感觉器官简介

机体通过感受器接受内、外界环境各种刺激,并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到中枢神经,建立机体与内、外环境间的联系。感受器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为三类:①内脏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脏、血管等内环境的刺激(如压力、化学、温度、渗透压等)。②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等处,接受运动的刺激。③外部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与外界接触的部位,接受外环境的刺激(如温、痛、触、压、光、声、嗅、味等)。

感受器receptor的结构简繁不一,简单者如分布于皮肤、粘膜等处的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刺激。较复杂者由感受神经末梢及一些细胞或组织共同形成感受小体,如真皮内接受触觉的触觉小体,皮下组织内接受压觉的环层小体等。此外,最复杂的是除末梢感受器外,还具有许多辅助装置,共同形成特殊的感受器官。重要的感觉器官有:

视器位于眶内,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组成。眼球主要感受光波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入脑。

位听器包括听器和位觉器两部分。这两部分机能上虽然不同,而结构上难以分割开。位听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和中耳是波传导的装置,内耳前部的蜗管接受声波刺激;中、后部为接受位觉刺激的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位听器经前庭蜗神经将冲动传导至脑。

嗅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粘膜内,感受空气中气味的刺激,经嗅神经传至脑。

味器即味蕾,人类的味器主要分布于舌粘膜上的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内,少数分布于软腭、咽和会厌处的粘膜,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等传至脑。

附:内分泌器官简介

人体的腺体可分为有管腺和无管腺两大类。有管腺又叫外分泌腺,其分泌物需经导管排出,如消化腺、汗腺;无管腺又叫内分泌腺,它由腺细胞为主体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没有腺导管,其分泌叫激素,直接进入血管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在腹、盆腔后壁沿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着一些散在的、在结构上和机能上与肾上腺髓质相似的小体,由于它们与肾上腺髓质都对铬酸盐有较强的亲和力,故统称为嗜铬器官。

4.(脑)垂体hypophysis位于颅底内面的垂体窝内,为灰红色、椭圆或圆形小体,其上面与脑相连。它可分为前叶和后叶,后叶又包括中间部和神经部。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功能也很复杂,详见生理学。

5.松果体pineal body位于丘脑后上方,为一椭圆形小体,呈淡黄色。儿童时较发达,以后逐渐萎缩并有钙盐沉着。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与调节代谢和其它一些内分泌腺的作用有关,特别是与抑制性腺的发育有关。

6.胰岛islets of pancreas是分散在胰腺内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索团。胰岛分泌胰岛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7.性腺sexual gland有男女之别。男性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女性卵巢内卵泡成熟过程中分泌雌激素,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孕激素。上述性激素都可刺激生殖器官发育,促进第二性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