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精品课程
药学史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知识 >> 药学史话 >> 正文
第21讲 利血之平——早期的抗抑郁药物
发布时间:2018-04-2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提要:抑郁,就如同禁锢人类灵魂的魔咒,能不能找到降魔除咒的灵丹妙药,来驱散抑郁患者心头的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耀心头呢?从印度传统的蛇根木那里,科学家们发现了导致抑郁的玄机。

一、抑郁之危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A320型客机在法国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坠毁,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150人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后,举世震惊,法国政府立即展开紧张的救援工作。

飞机因何坠毁?机械故障?天气恶劣?恐怖袭击?一时间众说纷纭。

随着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黑匣子数据显示,飞机飞行过程中,副驾驶员曾多次怂恿机长去厕所,并在机长离开驾驶舱将驾驶工作交给自己后,趁机反锁驾驶舱,然后,启动了下降按钮。机长返回后,发现无法进入驾驶舱,马上通过对讲系统要求副驾驶员开门,但未获回应。随后机长重重砸门,试图强行进入驾驶舱,最后甚至操起了斧子,试图砍开驾驶舱门!但未获成功。最终,机长再也没能进入驾驶舱。直至飞机撞山坠毁,驾驶舱内都可以听到人的呼吸声,可见副驾驶活到了最后一刻!他似乎是想“故意摧毁”客机。

副驾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经调查,涉嫌蓄意坠机的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多年前曾患重度抑郁,并被诊断有自杀倾向,接受过长期精神治疗。德国警方在搜查卢比茨住处时找到多张病假条,医生建议的请假日期包括坠机当天。可见,卢比茨隐瞒了病情。事件发生后,欧洲多家航空公司迅速出台新规,要求今后在航班飞行期间,客机驾驶舱内必须同时有两名机组人员,以防发生不测。

一时间,抑郁症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抑郁症患者往往对人、对事丧失兴趣,自感疲乏无力,自我评价过低,处于焦虑状态,消极、悲观,并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一个人内心的阴霾,何以遮挡住整架飞机那群无辜的鲜活生命的阳光?抑郁,就如同禁锢人类灵魂的魔咒,能不能找到降魔除咒的灵丹妙药,来驱散抑郁患者心头的阴霾,让阳光重新照耀心头呢?人类对抑郁的探索又经历了哪些曲折呢?这,还要从生长于印度的一种植物说起。

二、利血之平

在印度,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小灌木,由于它的根像蛇一样,当地人也称它为蛇根木。印度人一直用它来治精神失常,失眠症,婴儿的哭闹不安,发烧和解救蛇毒。据说,圣雄甘地也经常服用,认为它有助于内省与沉思。1952年,埃米尔•施利特勒(Emil Schlittler)从蛇根木中分离出一种吲哚生物碱,就是利血平,随后,瑞士汽巴制药公司开始生产这种生物碱,用于治疗高血压。数百万人应用了利血平,不久以后,就发现它导致很多人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的人病情严重到竟然自杀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利血平可以降低大脑中三种单胺(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我们知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一旦发挥完作用之后,就会立即被重新摄取回突触前膜,只有极少量的未被摄取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被单胺氧化酶分解掉。而利血平的作用机理就在于使去甲肾上腺素缓慢地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并被单胺氧化酶(MAO)水解,这样,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这种让人兴奋的神经递质逐渐消耗,就导致了高血压病人或者精神分裂病人的情绪逐渐变得低落,引发了抑郁症。这样看来,要想抗抑郁,关键在于找到抑制单胺氧化酶的药物。

可是,这种药物究竟在哪里呢?

三、异丙烟肼

1951年,罗氏公司发现异烟肼,1952年开始,公司的药理学家们又制备了许多异烟肼的衍生物,发现它的衍生物异丙烟肼用于抗结核更为有效,随后罗氏公司得到了美国FDA批准,将异丙烟肼作为抗结核药物推向市场。当时,罗氏公司医学主管助理史文森建议,异丙烟肼也许可以治疗抑郁症,但换来的却是嘲笑——什么?拿一个抗结核的药治抑郁症?开玩笑!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告诉人们,异丙烟肼的确可以使人的情绪变得高昂,并产生“欣快感”,对26位病人的实验也显示异丙烟肼真的可以治疗抑郁症。

精神病科的医生们听说了这件事,马上来了精神,由于这种药物从1952年开始,已经在市场上作为抗结核药物销售,很容易就能买到。所以短短一年,就有近50万人在用它治疗抑郁。但它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肝脏毒性导致一些人患上了黄疸,1961年,罗氏公司主动将它从市场上撤回,并宣布将会寻找到更为安全的药物来替代。这种更为安全的药物在哪里呢?

四、重摄之抑

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被发现之后,各大制药公司开始争先恐后地寻找各式各样的类似药物来治疗精神病人。瑞士的精神科医生罗兰·库恩(Roland Kuhn)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始寻找与氯丙嗪相似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由于氯丙嗪分子中的硫原子易氧化,以此为突破口,罗兰·库恩合成了许多替代硫原子的化合物(药物化学领域称为电子等排体),其中的一种,叫做丙咪嗪。

1950年,库恩开始用丙咪嗪为大约30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但是结果表明病人的病情并没有多大的改善。面对这种情况,库恩并不气馁,他每天都与助手、护士一起,不厌其烦地逐个检查病人,并不时地问上一些问题,认真地观察病人,听取病人的建议及批评。

经过了几年的耐心观察,库恩发现丙咪嗪并不是起到镇静作用,相反却起到了类似于兴奋剂的作用。原本安安静静、沉默寡言的病人变得不再沉默,对自己的幻觉有了反应,这使得库恩决定重新评估这种药的作用,在他的推动下,丙咪嗪开始用于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结果令人吃惊,严重抑郁症患者开始活动,与人交往,变得可以接近了,自我感觉也好起来。

1958年,《美国精神病学期刊》刊登了库恩的观察结果,由此开辟了三环抗抑郁时代。(“三环”是指此类药物结构中都有2个苯环和1个杂环,故统称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很快,它的作用机理也弄清楚了,它们均属于非选择性单胺摄取抑制剂,主要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的再摄取,增加了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的浓度,促进了神经突触之间的传递功能,使人变得兴奋起来,这样就缓解了抑郁。

随后的20年,丙咪嗪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抗抑郁药,但是它显著阻断M受体,会出现诸如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等反应,过量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因此也限制了它的应用。

有没有毒性更小的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药呢?当然有,它就是华裔科学家汪大卫博士寻找到的百忧解。

联系我们:河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版权所有 © 2000-2024

河南·开封 龙亭区金明大道北段药河南大学药学院

联系电话:0371-23832100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