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史话 ·

医学史话

哈维和血液循环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9/27 点击量:


维萨里埋葬盖伦解剖学,为现代解剖学开辟了道路,却被教廷强迫航海千里去朝圣,结果遭遇海难,孤身死在荒岛。这场变故的由头是,有人举报他解剖过一个贵族的尸体,说他解剖的时候,尸体里的心脏还在跳动。
   
其实,如果维萨里真的干过这样的事,说不定他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原理。
   
维萨里解剖技术在当时无人能敌,但他只解剖尸体,没解剖过活体动物。所以,他纠正了盖伦解剖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但是对心脏结构,他没能完全推翻盖伦。盖伦说心脏左右心室之间有孔洞,能让血通过。维萨里没看到这种孔洞。可因为他没解剖活体动物,没见到正在跳动的心脏是怎么输送血液的,就没法解释血液为什么能既出现在左心室也出现在右心室。所以他没去否定盖伦的那个孔洞。
   
为什么他需要这种孔洞?要明白他为啥费劲做这种能让脑筋骨折的大转弯,咱得从盖伦的一套血液理论说起。
   
古人因为研究技术简陋,对人体生理的了解有很多谬误。古埃及人以为神经和血管都是传输气体的。古代中医以为心脏是管思维的。卓越如盖伦也不能幸免。盖伦的血流理论是这样的:


  • 人体里面有动脉和静脉,区别在于,动脉壁厚,静脉壁薄,里面的血液颜色也不一样(这个没错)。

  • 动脉和静脉分别管不同的业务,两个系统互不相干(这里开始出错)。

  • 静脉所属的系统叫物脉(natural system)。动脉所属的系统叫元脉(vital system)。

  • 物脉管输送营养。物脉里的血,是从肝脏里面不断分泌出来,就好像泉水不断涌出一样。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从肠子进入肝脏,肝脏把食物变成血液,通过静脉输送到身体各个角落,然后被吸收。有的血液变成新的肌肉,剩下的就从毛孔蒸发了。

  • 元脉管输送元阳(vital spirit)和气(pneuma)。“气”从肺脏流到心脏,然后被心脏产生的“热”转化成元阳,然后元脉里的血液带着这种元阳,通过动脉传输到全身各处。


这些说法有不少地方听起来似曾相识。这不奇怪。那个年代,世界各地的医学理论大多都是这样的。因为不了解精确的人体解剖,很多生理功能都是靠猜想。“说得通”就行。不需要证明。那时也没法证明,因为那时的知识储备还没到这个水平。
   
盖伦的这套理论听起来像模像样的,但是有个技术问题要解决:物脉的血液是肝脏分泌的。元脉没有类似的产血器官。那么,元脉的血液是哪儿来的呢?
   
盖伦认为是肝脏的血从物脉(静脉)跑到了元脉(动脉)。
   
问题是,盖伦自己说了,这俩系统是分开的,互不相干。那物脉的血它怎么能跑到元脉的?
   
盖伦经过思考,认定左右心室之间必定要有某种孔洞,能让物脉的血穿越到元脉。
   
盖伦没能有机会解剖人体心脏。他只解剖过动物的心脏。虽然在动物心脏里没有看到他期待的孔洞,他还是坚决相信心脏有这种孔洞,只不过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因为,只有这样,他的这套精致的血脉系统才能说的通。
   
盖伦的血液理论错得离谱。但是咱也不能太苛责他。他是1800年前的人,当时医学知识积累有限,何况当时罗马帝国不允许解剖人体。在当时的条件下,盖伦其他方面的医学知识和治病能力确实远远超出同代人,所以他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如同灯塔,即使后来有一些人注意到盖伦的一些说法似乎不对,但也没人敢公开质疑盖伦的理论。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试图质疑盖伦,就类似在60年代的中国试图质疑马克思。
   
因为盖伦的这种耀眼光芒,1300年之后,维萨里纠正了盖伦的大多数错误,却没能挑战盖伦的血液理论。维萨里在解剖学上的功力登峰造极,对生理学的观察分析却不是这么在行。他解剖了人类心脏,没有看到盖伦说的孔洞,但是,关于血液在心脏里是怎么走动的,他没能形成自己的理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没去否定盖伦。
   
彻底推翻盖伦的血液模式的,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哈维。不过,跟各种“史上第一”一样,“哈维是史上第一个描述血液循环的人”这种说法,其实也不能太较真。科学发现绝大多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知识的获得,其实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哈维之前,已经有过至少两个人,提出一套说法,虽然不完善,却在不同程度上窥见了血液循环的侧影。
   
第一个人,说起来您可能有点意外,是个阿拉伯人。我说这话不是打算歧视谁。实话实说,历史上,要数重大科学发现,阿拉伯人能进入名单的,的确不是太多,这就容易让人产生一个成见,觉得那地方不可能出现科学思维。其实不尽然。古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不少精英流落到拜占庭,于是古罗马文明的一支遗脉在那里繁衍,颇带动了当地的一些学术研究。大约1250年前后,那儿有个叫纳菲斯(Ibn al-Nafis)的,有这么一段描述:
   

“心脏的两个腔室之间绝对没有孔洞。所以,右心室的血液必定是流入肺脏,在肺脏里跟空气混合,然后返回心脏,再从心脏流到身体各处”。


这段话很准确。不过纳菲斯似乎不是根据解剖所见得出的这个发现,而是根据情理做的推测。因为他说的是“必定是”。曾经有热心人试图证明纳菲斯亲手做解剖,但是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另一个描述过肺循环的人是塞尔维图(Michael Servetus),西班牙人。这人有五个不同的名字,另外还有十几个“XX家”的头衔,其中一个是解剖学家,而且他确实当得起这个头衔,因为他在一篇文章里对肺循环有相当准确的描述。他说血液从心脏流到肺脏,然后返回心脏。塞尔维图跟维萨里是同时代的人,比纳菲斯晚300年。300年过去,塞尔维图自然能比纳菲斯更上一层楼。他的这个结论不是从情理做的推测,而是有解剖学观察根据的。他观察到两个心室的血液颜色明显不同,观察到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关系,观察到肺静脉非常粗大。这么粗大的静脉,不会是像盖伦说的,仅仅是为了让肺脏里面的“气”走到心脏。这肯定是血液流动的一个主干道。
   
塞尔维图的见解相当准确,如果他能推广他这个见解,“发现血液循环的人”这个桂冠说不定就落在他头上而不是哈维头上了。
   
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推广就被烧死了。
   
原因是他太博学了。
   
他除了研究解剖学,还研究十几种不同的学。不过,他的本行是神学。然后,大概知识过于渊博,所以不爱因循,就提出了一些违背主旋律的宗教见解,比如他反对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说法。16世纪是基督教教廷权势开始动摇的时候。通常越是根基摇晃的权势集团就越怕有人反对自己。所以当时教廷对“异端”的打击非常严厉。塞尔维图的新颖见解被教廷定性为异端,然后给他判了火刑,所有著作全部焚毁。幸亏有个别粉丝悄悄收藏了三本他的书,于是多年之后大家知道,居然曾经有个神学家塞尔维图提出过这么准确的肺循环解说。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血液向身体各处输送养分)和肺循环(血液到肺脏重新加氧)。纳菲斯和塞尔位图只是描述了肺循环,对体循环没有清晰的认识。即使是肺循环这一部分,他们的呼声也还是太弱,没能对流传千年的盖伦理论形成任何威胁。
   
于是,纠正盖伦血液理论的活儿就留给了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来完成了。
   
哈维是一位16世纪的英国医生,1578年出生。那一年李时珍刚好写完《本草纲目》。
   
哈维天资不凡,15岁进入剑桥大学一个分校,19岁毕业。21岁到意大利帕杜瓦大学学医,当时伽利略正在那里教天文学。24岁那年,哈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各位导师对哈维的评价极高:“虽然我们因为他的出色才华而大大提高了对他的要求,他的表现仍然远超我们的期望”。如此美誉太有说服力,以至于哈维回到家乡之后,剑桥大学直接就白送他一个医学博士学位。
   
在家乡,哈维成为诸多专业学会的成员,行医成绩斐然,医德有口皆碑,还参加伦穆里讲坛(Lumleian Lectures,一个医学知识系列讲座,致力于推广新医学知识,从1582年开始,至今仍然在进行),而且给两个国王当过御医。
   
我不是写传记,哈维的这些生活经历我不打算多谈,但是有一个小节我想提一下:哈维到伦穆里讲坛第一次开课的时候,开场白列举11个原则,比如“你们自己能从教科书里读到的内容我就不再重复”之类的话。其中有一条,我想引用一下:


我不会赞美或是贬低别的解剖学家。每个人的工作都很出色。即使有谁曾经有过失误,也都有可以谅解的原因。(Not to praise or dispraise other anatomists, for all did well, and there was some excuse even for those who are in error.)

这话跟本文主题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只是觉得哈维这气度让我景仰,所以摘引出来,算是个临时插播。
   
本文重点想说的是哈维怎么发现的血液循环。
   
我们已经说过盖伦在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具有神一样的地位。要挑战这种巨擘,面对的压力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一个小轶事:哈维发表他的血液循环理论之后,有一个骨灰级盖伦派教授,公开发表过一句著名的宣言:“我宁愿跟着盖伦错也不能跟着哈维对”(rather err with Galen than proclaim the truth with Harvey)。
   
哈维阐述血液循环的著作,《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是他50岁的时候发表的。那时他从医学院毕业已经26年。但是并不是说他那时候才弄清楚血液循环现象。从后来能找到的文稿推测,他早就已经有这个观点,只不过,面对捍卫传统的各种压力,他搜集了十多年的证据,才正式挑战盖伦的血液理论。
   
哈维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做动物活体解剖,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血液循环的结论。但他知道质疑盖伦不是小事一桩。为了能出手就有说服力,他要找一个最有效的切入点。
   
当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所谓“文艺复兴”,复兴的不仅是文艺,而是古希腊时代的各种文明结晶,包括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理性思考和质疑精神。所以,那个年代的欧洲,人们不再依靠古人的典籍来获得知识,而是自己开始研究自然,理解自然。
   
做研究,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至关紧要的。古代圣贤,比如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提倡严谨的观察,这个确实很重要。但是单纯肉眼观察,缺点是不够精密,不够客观。要得到客观的观察结果,就应该有精密的测定,比如,只说一种物质是“凉”的或是“热”的还不够,必须准确测定出各种具体物质的温度。然后对测定出来的数据做计算,从中找出规律。而且,找出的规律,还应该用实验进一步证实,以保证它们不是巧合,不是观察错误。
   
当时,文艺复兴的先驱大师,比如哥白尼和开普勒,用精确测量和严谨检验的研究方法做出很多新发现。然后,哈维在帕多瓦大学学医的时候,伽利略就在帕多瓦大学里用这些方法做天文学研究。
   
这些大师研究的是其他的学科,不是医学。好在科研的方法学,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哈维这样的人,对先进的研究方法有天然的亲和力。他认定测量和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法,于是他决定从这里找突破口。
   
哈维知道人的心跳频率,心室的容积,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根据这些,他做了一些简单计算,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人的心脏每天会泵出245升的血液。盖伦理论如果正确,人的肝脏每天就必须分泌出这么多血液(实际上必须比这要多很多。因为,根据盖伦说的,心脏泵出的血只是肝脏分泌血的一小部分)。而这显然是天方夜谭。就算肝脏真的能分泌这么多血液,一天245升血液,大致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体重。这么多血,怎么可能被肌肉吸收,或者从毛孔挥发?成年人体内只能容纳5升血液。如果肝脏真的能一天产生245升血液,也就是一小时10升。假设肝脏从半夜12点开始干活,那么还没到1点这人的身体就要被血液撑爆了。
   
何况,为了让自己的计算有说服力,哈维的计算已经是非常的保守,比如,他是假设心脏每次泵血量只有4.7毫升(实际上是50-100毫升)。
   
只要对盖伦不是迷信到“宁愿跟着盖伦错”的地步,看到这样的数字,应该都明白,在这个问题上,盖伦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盖伦理论错了,那么正确理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这需要用更准确的解剖发现来阐明。
   
哈维把《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其他章节用来讲解他的证据,其中大部分证据来自活体解剖。他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大量解剖各种活体动物的心脏,观察血液流动的情况,这让他收集到足够的解剖学依据,来支持他的血液循环理论。我们列举一下其中的一些关键观察结果。


  • 血管和心脏的关系:动脉和静脉以心脏为中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心脏不是附加在血管上的“化气为精”的配件,而是动静脉系统的枢纽。

  • 两个心室同步搏动,而不是像盖伦说的,各干各的。

  • 心脏搏动不是因为“气”(来自肺脏)的冲击,而是自己在搏动。搏动的目的是推动血液流动。

  • 左心室收缩的时候,会把血液泵入动脉系统,这个时候动脉会出现膨胀(搏动)。显然动脉的膨胀是因为心脏泵血的冲击力,而不是如盖伦所说,动脉膨胀是在从皮肤吸收空气。

  • 如果把动脉切开一个口子,血液会以脉冲的节奏喷出来,喷射的时间正好是动脉膨胀的时候,也就是心室收缩的时候。这就更说明盖伦的“动脉膨胀是在吸收空气”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喷射节奏恰恰说明心脏以极高的压力把血液泵入动脉,造成动脉的搏动。

  • 右心室收缩的时候,会通过肺动脉把血液泵入肺脏,于是会看到肺脏血液充盈。

  • 我们能观察到血液被右心室泵入肺动脉。然后,我们能看到血液从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然后进入左心室。肺动脉去往肺脏。肺静脉来自肺脏。对于这样的血液出没,最自然的解释就是:肺动脉的血液进入肺脏之后,经过无数微孔,渗透到了肺静脉,然后返回左心室。

  • 把活体动物剖开胸腔,暴露心脏和大血管,这时候如果结扎大静脉,心脏就变得空虚;而结扎大动脉,心脏就出现膨胀。这说明血液是从心脏被泵入大动脉,从大静脉返回心脏。

  • 静脉血流动方向以心脏为中心。这是在人身上随时可以做的实验。找一段明显的浅表静脉,比如胳膊弯内侧的一段静脉,用两个手指头压住静脉之后,手指头向两边分开,这段静脉就会是瘪的,因为里面的血液被挤空了。这时候如果松开靠近心脏这边的手指头,静脉仍然是瘪的。但是如果松开远端的手指头,这段静脉立刻恢复充盈状态。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判断静脉血液的流动方向。按照盖伦的理论,血液从肝脏产生,然后通过静脉流向全身。就是说,肝脏是血液流动的中心。肝脏以上的静脉(比如胸腹部),血都是向上流动;肝脏以下的静脉(比如腿),血都是向下流动。哈维用上面说的方法检查静脉血流方向,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肝脏不是中心,心脏才是:心脏以下的静脉,血液往上流动。心脏以上的静脉,比如头、肩膀和脖子,血液往下流动。就是说,静脉血液不是以肝脏为起点向肢体排出,而是身体血液向心脏这个中心集中。结合前面一条观察结果,就可以知道,盖伦说的静脉把血液送往身体各处是说法是错误的。静脉不是把血送出去,而是从身体各处把血收回来。

  • 人类手臂血管结扎实验:如果用胶带在上臂轻度结扎,结扎的力度足以阻断静脉血流,但不会阻断动脉血流(静脉处于皮下,容易被阻断;动脉在肌肉深层,需要很大压力才能阻断)。这样的结扎导致静脉血流受阻,而动脉血仍然持续流入前臂(手腕仍可以摸到脉搏),于是结扎点之下的前臂会出现肿胀,静脉明显膨胀,皮肤温热。而如果在同样的地方结扎,但是结扎非常紧,以至于动静脉血流都被阻断(手腕部位不再能摸到脉搏),那么结扎点之下的前臂变得缺血苍白,皮肤变凉,而结扎点之上却出现肿胀。这说明动脉把血液送入肢体末端,而静脉则把血液送回心脏。这就进一步支持前面一条观察结果,就是说动脉的作用是向身体各处输送血液,而静脉的工作是从身体各处回收血液。这是个循环过程。



哈维对于心脏泵血量的计算,无可辩驳的证明盖伦的血液理论不能成立。这么大量的血液不断的流经心脏,只能有一个解释: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重复使用。这样的推理很有力度,但毕竟还属于逻辑推理。而哈维把他的解剖发现综合分析之后,就用实际证据完整勾画出了血液循环过程。
   
不过,哈维没能发现毛细血管,因为他在世的时候显微技术还没普及(那时列文虎克发明了独特的玻璃珠显微镜,但是他毕生对自己的显微镜制作技术秘而不宣)。所以,哈维没有明确的观察结果来说明血液是怎么从动脉进入静脉的。他只是猜想,血液经动脉来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之后,会被静脉“吸取”,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入静脉系统里。至于血液被吸入静脉之后,依靠什么动力来流向心脏,哈维猜想是肌肉收缩挤压的结果。这个错误,用哈维自己早年的话来说,属于可以谅解的错误。毕竟他不知道动脉和静脉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连通,于是心脏对动脉施加的推力,是可以延伸到静脉,然后继续推动血液流动的。
   
哈维去世不久,1661年,33岁的年轻生物学家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用自己研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蛙的肺脏,发现了动脉血返回静脉的真正通道,也就是毛细血管。这就给哈维的血液循环通路补上了那个关键的缺环。
   
哈维虽然根据解剖观察,确定了血液是处于循环状态,但是那时人们不知道氧气,更不知道人体细胞需要靠氧气生存。所以哈维并不知道循环的生理意义,尤其是肺循环吸收氧气的意义。因为当时现代科学仍处于起步状态,哈维试图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的时候,没能完全摆脱古代的那种浪漫解读,比如,他曾经说,血液循环就像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在自然界,雨落地变成地面的水,地面的水被太阳加热,蒸发变成云,云酿造了雨,如此循环。这是宏宇宙(macrocosm)。而血液在我们身体这个微宇宙(microcosm)里也经历类似的过程:动脉血营养组织,就像雨水滋润大地。静脉吸收血液带回心脏,就像地上的水蒸发,返回天空。哈维认为这是造物主的设计。
   
跟任何新科学新发现一样,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也招来无数攻击。捍卫传统理论的学者们纷纷质疑:盖伦说了,血液是从吸收的食物转换过来的营养。谁都知道营养必须新鲜。循环使用陈旧的血液,简直是荒诞不经的想法。如果血液循环流动,岂不是意味着发烧的时候,血液里的脓毒就没法排出,而是不断重新毒害身体?你解剖的动物都还活着,肯定是动物在痛苦之中生理过程发生了扭曲,才会出现你说的那些现象。那根本不能说明血液在循环。再说,你怎么肯定动物身上发现的事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身体功能。你说动脉血到了末端组织时候能穿过微孔回到静脉,我们怎么看不到这样的微孔?(最后这个质疑一直到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之后才销声匿迹。)
   
那些“宁愿跟着盖伦错”的铁杆盖伦信徒当然更不会接受哈维的新发现。不过哈维没花费太多时间跟他们争辩。哈维知道,这些情怀人士崇拜盖伦,不是因为盖伦的科学成就。他们只是把盖伦当作一尊神来膜拜。对这样的人来说,神像是不能倒的,不然他们就失去了心理拐杖,自己就不知道怎么走路了。所以跟他们摆事实不会有什么作用。
   
血液循环现象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吗?
   
有的。
   
21世纪,至少在工业化国家里,最常见的两大死亡原因就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而这两者,癌症只占12.49%,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就高得多,占29.34%。按百分比算,心血管疾病是当代最大杀手,比感染性疾病还凶猛(感染性疾病占23.04%,而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流行)。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先天和后天的心脏结构损坏,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动脉硬化和各种血管栓塞。所有这些疾病,都是血液循环状态发生改变。如果不知道血液循环的原理,就根本不可能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原理,更不可能找到有效治疗办法。
   
至于心脏外科手术那就更不用说了。说个比方,没了解锅炉管道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前,就贸然尝试修理正在运转的锅炉,那肯定要闯祸。
   
不过,血液循环原理的这些临床意义,其实是多年之后才被大家透彻理解。在当时,哈维的发现有点超前,可以说哈维是提前阐述了20世纪的知识。而医学的其他领域,大部分还停留在17世纪。所以,血液循环理论当时并没有马上对医学临床实践产生革命性的指导作用。它的指导作用是很多年之后才充分展现出来。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没能在当时立即跟上,这个可以说是时代的限制,不算太丢人。不过,那个臭名昭著的放血疗法,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原理之后,居然还能继续忽悠两百多年。真是医学界的大糗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完全就是盖伦那套说法。就是说,疾病都是因为四大体液平衡失调。四大体液以血为主。肝脏忙着产血,不舍昼夜,所以最常见的体液失调就是血液过多。于是从盖伦开始,欧洲一千多年了,有啥病都是放血。这么放了一千多年。到1628年,到底让哈维发现,血液不是从肝脏源源不断的涌出来。血液总共就这么5升,循环使用。这个道理明白了,盖伦的体液平衡学说到这儿就该寿终正寝了。
   
有趣的是,血液循环理论大家都知道了,盖伦理论给推翻了,可是放血疗法依然盛行,一直到1860年,照相机都出现了,都还有人玩放血,然后有摄影师给拍下了操作经过,放血郎中和摄影师合作,谱写了一曲古代巫术跟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赞歌。
   
也不能怪那时的人愚昧。那主要是因为当时别的医学研究还没跟上,别说冠心病高血压的病理没研究出来,那时连微生物的致病原理都没人知道。不知道这些病理学,就不可能发现有效的治疗办法。疾病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办法,各种江湖秘技自然就有了市场。这种现象不是那时才有。就算到了今天,如果有什么病是现代医学不能立即解决的,那么病人肯定就去找各种另类医学。原理类似。所谓病笃乱投医。人病了就着急,啥都愿意试试。何况这放血疗法是个上千年的老传统,从小听人说这是古代智慧结晶,连老教授都有不少相信的。那病人没药可吃的时候去放个血,也算是情有可原。别说老百姓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都是个放血迷。那是1799年,血液循环理论出来都171年了。华盛顿着凉之后喉咙肿痛,就让医生给自己放血,几个小时里放掉了两升多血,身体里的血给放掉了一半。结果当晚10点人就没了。这也就是因为那时磺胺和抗生素都还没出现,华盛顿的肺部感染,不管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染,都缺乏有效药。没有有效药的情况下,别说是华盛顿,即使是他身边的医生,也难免屈从于习俗,同意使用这种“历史悠久”的做法。其实,这种陈旧愚昧的做法,很可能加速了华盛顿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采取的是印侯阗的原则:没有有效药,就不要盲目用药。充分休养,等待病人自身恢复能力其作用。


哈维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全面准确的阐述了血液循环原理。这个原理虽然当时没能马上指导临床实践,但是它毫无疑问是现代医学研究最重大的支柱理论之一。当然,哈维的业绩不仅仅是发现血液循环。他还研究过动物胚胎发育现象,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过昆虫解剖。但他能名垂青史,主要还是因为他廓清了血液循环现象。
   
哈维行医一直到68岁。本来他或许还能继续干下去,但是那一年国王查理倒台,举国动乱让他产生一些厌世心理。动乱中暴民入室劫掠让他丢失了很多研究资料,这更让心冷。从那以后他逐渐停止工作和研究。那时他太太去世,膝下无子,哈维就到伦敦跟弟弟住在一起。曾经有医院同事试图说服他出山,继续行医。他拒绝了。他说,我发表血液循环理论之后,经受了这么多攻击。现在能有这样宁静的生活,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您还是让我在这样静谧的地方打发我所剩不多的日子吧。
   
哈维没有子女。他的遗嘱是把不动产分给亲属,而现金都捐献给了伦敦医学院。实际上他73岁的时候就曾经捐款给伦敦医学院,修了一个图书馆。
   
1657年6月3日死于中风。享年79岁。他葬礼很简朴,没用正式的棺材,只用了一个铅皮棺材内胆,里面没有额外装饰(欧洲传统,木质棺材内部另有铅质内胆,以及纺织品衬垫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