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课程 ·

理论课程

第三八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者: 发布日期:2017/11/03 点击量:


第二节 青霉素类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提要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等。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药,具有相似的抗菌机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而发挥抗菌作用。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途径对此类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β-内酰胺酶抑制药则可抑制此酶活性,与同类的其他药物合用对产酶的耐药菌株有效。本类抗生素适应证广、抗菌活性强、毒性低等优点,且品种较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第一节 抗菌作用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一、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的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外环境水分渗入菌体,菌体膨胀裂解,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而致细菌死亡。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不同细菌胞浆膜上的PBPS的数量、分子量不尽相同,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不同,因此本类抗生素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抗菌作用强度亦不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故本类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极高,对宿主的毒性较小。

二、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机制为:①耐药细菌β-内酰胺酶,使本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的酶;②酶与抗生素结合,使本类抗生素不能到达作用靶点而耐药;③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药物不能或只有少量进入菌体内,在靶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浓度;④PBPS结构与功能改变或细菌PBPS合成增多,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降低或结合减少;⑤自溶酶缺乏,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制作用;⑥药物外排增多,细菌通胞浆膜上存在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主动将药物排出菌体外,表现出细菌的耐药性,一般地通过此途径形成的耐药性多为非特异性和多重耐药。

第二节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因含有苄基,又称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青霉素G不耐酸,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且不规则,不宜口服给药。肌内注射吸收快而完全,给药0.5h后即可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合率为46%~58%,药物脂溶性低,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广泛分布于各种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等;房水和脑脊液中含量较低,但有炎症时药物渗入量增多,可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唾液、乳汁、骨组织中浓度较低,胆汁中药物浓度较高为血药浓度的2~4倍。半衰期约为0.5~1.0h,但个体差异较大。青霉素G部分在肝内代谢,约76%在6h内从尿中排泄,约90%经肾小管分泌,10%经肾小球滤过。丙磺舒与青霉素G竞争肾小管分泌,可提高青霉素G的血药浓度,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延长。

【作用与用途】

青霉素G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有作用。敏感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炭疽杆菌以及不产β-内酰胺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表皮葡萄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等。各种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等)及多数牛放线菌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G对阿米巴原虫、立克次体、真菌、病毒无效。

青霉素G为杀菌药,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作用;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弱;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对人体细胞无损伤作用。青霉素G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产酶细菌对青霉素G耐药。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青霉素为首选药。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等,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等。此外还可用于梅毒、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与抗毒素合用于治疗破伤风和白喉。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青霉素G引起的变态反应是所有抗生素中较为常见且居首位的不良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药物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还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由过敏性血管炎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变态反应主要是由青霉素G的降解产物、青霉素G与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致敏原所致。应用前须问清过敏史,并作皮肤过敏试验。

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等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表出为全身不适、发热、寒战、肌痛、咽痛等,多发生于用药6~8h内,一般于12~24h后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赫氏反应。可能是由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的免疫反应,或螺旋体释放出非内毒素致热原引起。对早期梅毒,此反应无明显的不良后果,对晚期心血管或神经梅毒的患者,则有生命危险,应予以注意。

毒性反应  肾功能低下者,大量注射青霉素G钠或钾盐易引起高血钾、高血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抑制心脏功能。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称之为青霉素脑病。多见于老年人、婴儿及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注射还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二重感染  青霉素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色念珠菌为主的二重感染。

禁忌证 有青霉素过敏史、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皮肤试验阳性者,哺乳期妇女禁用;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妊娠期妇女、癫痫患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的药物如保泰松、丙磺舒、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等,可竞争性地抑制青霉素经肾小管分泌排泄,血药浓度增高,抗菌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②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青霉素合用,可产生拮抗效应,降低青霉素杀菌作用,属不合理用药,应避免之。③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抗菌谱扩大,且有协同抗菌作用,但不可混合使用。

配伍禁忌 ①青霉素与林可霉素、四环素、头孢噻吩、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红霉素、间羟胺、苯妥英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嗪、维生素B、维生素C等在体外混合时,易发生溶液浑浊,故不可混合后静脉给药。②青霉素不可与重金属铜、锌、配伍。③青霉素与氨基酸营养液配伍,可增强青霉素的抗原性,故不可配伍使用。

二、半合成青霉素素

青霉素虽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等优点,同时具有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耐酶、易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不足。用酰胺酶水解羰基侧链,用化学合成方法连接不同的基团,得到多种半合成青霉素,根据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可分为耐酸、耐酶、广谱、抗革兰阴性菌、抗铜绿假单胞菌等不同品种。

(一)、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 (penicillin V ,phenoxymethylpenicillin)

又名苯氧甲基青霉素。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口服给药约60%由十二指吸收,0.5~1h后达血药峰浓度,口服血药浓度受个体差异及感染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蛋白结合率约为80%,分布较广,以肾中浓度最高,能进入胎盘和乳汁中。约30%经肝脏代谢,半衰期约1~2h,25%~65%的代谢物与原药从尿中排泄,32%由粪便排出。

【作用与用途】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但抗菌活性较青霉素为弱,对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青霉素酶的稳定性较青霉素为高,但无临床意义。

临床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疗效巩固及预防感染复发,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等,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鼻窦炎、中耳炎,以及由敏感菌引起的软组织感染,亦可用于风湿热。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变态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等,过敏性休克罕见。也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患有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二)、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oxacillin)

又名新青霉素II。

【体内过程】耐酸可口服,食物影响吸收,生物利用度约35%。血浆蛋白结合率93%,分布较广,肝、肾、脾、肠、胸腔积液和关节囊液中均可达有效浓度;腹水中药物浓度较低,痰液中浓度甚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半衰约为0.4h,约35%~50%原形尿中排泄。

【作用与用途】

本药不被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坏,对耐青霉素酶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奈瑟球菌抗菌作用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对不产酶菌株的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

临床主要用于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所致多种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肝脓肿等。中枢感染不宜应用本药。

【不良反应】

可有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作过敏试验。口服给药可有胃肠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大剂量应用可出现神经系统反应,如抽搐、痉挛、神志不清、头痛等。特异体质者可有出血倾向。偶有转氨酸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色念珠菌继发性感染等。

禁忌证 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其他过敏性疾病史者、肝病、新生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西索米星或奈替米星联用可增强本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奎宁可降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可降低本药蛋白结合率,磺胺类药物也可减少本药自胃肠道吸收。与丙磺舒联用可提高血药浓度。

配伍禁忌 静脉给药时与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呋喃妥因、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B和C、琥珀胆碱等存在配伍禁忌。

(三)、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ampicillin)

为青霉素G的氨基衍生物。

【体内过程】氨苄西林,口服吸收好,但易受食物影响。口服2h后达血药峰浓度。蛋白结合率20%~25%。分布较广,可过胎盘屏障,支气管分泌物、胸腹腔、关节液、眼房水、乳汁中均有药物分布。半衰期为1~1.5h,肾功能不全者延长至7~20h。24h后20%~25%随尿排泄。

【作用与用途】

对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阴性菌对本药敏感,对军团菌亦有一定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发生率与药物质量有关。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转氨酶增高,肠道菌群失调,婴儿应用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间质性肾炎。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用本药时变态反应易发生,故禁用或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青霉素有相似之处。此外,氯霉素与本药合用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药单用时为高,本药能剌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肝肠循环,可降低避孕药的效果;林可霉素能降低本药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卡那霉素则可加强本药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杀菌作用。

配伍禁忌 与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多粘菌素B、氯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液、多糖(右旋糖酐40)、氢化可的松等合用,可使本药失活。

阿莫西林(amoxycillin)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体内过程】

耐酸可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5%~90%,不受食物影响。口服1.0h后达血药峰浓度。半衰期约为1.0h,服药6h后45%~68%的药物经肾脏从尿中排泄,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丙磺舒可提高本药血药浓度达30%~40%。

【作用与用途】

阿莫西林穿透细菌细胞壁的能力较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杀菌作用迅速且强,抗菌谱基本与氨苄西林相同,与氨苄西林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伤寒杆菌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耳鼻喉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亦可联合其他药物作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

【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6%。胃肠反应较多,占3.1%,皮疹发生约为2.0%,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也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降低的报道。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由念珠菌引起的二重感染也可发生。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用药前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禁忌证 对青霉素过敏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禁用,可疑过敏体质者、严重肾功能不全、孕妇、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青霉素类似。

(四)抗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供口服的有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供注射的有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本类药物为抑菌剂,无杀菌作用。匹美西林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是氨苄西林的数十倍,肠杆菌、肺炎杆菌、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对本药亦敏感,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产酶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卡他莫拉菌对替莫西林高度敏感,替莫西林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对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多种肠杆菌科细菌仍有作用。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与其他作用于PBPs的抗菌药物合用可提高疗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治疗。本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以变态反应为主,个别患者可出现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可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7%~22%,分布较广,周围器官均可达有效浓度,在胆汁、前列腺和脑组织内浓度较高。主要经肾脏排泄,12h内可排泄给药量的50%~66%。

【作用与用途】

对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大,较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为强;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脆弱杆菌和多种厌氧菌对本药也敏感。不耐酶,对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临床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及其他敏感菌引起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及败血症的治疗。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见,约3%的患者可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药物热和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增高。

禁忌证 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本类药物,肾功能不全者减量使用或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肝素等抗凝剂、溶栓药物、水杨酸制剂、苯磺唑酮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合用时,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较少等特点。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抗革兰阴性菌活性、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差异,将头孢菌类分为四代产品。

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硫脒(cefathiamidine),头孢匹林(cefapirin),头孢拉定(cefradine)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克洛(cefaclor)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甲肟(cefmenoxime)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elidin)等。

【体内过程】

各代中耐酸的头孢菌素,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较高。不耐酸者,均需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后分布广,渗透性好,能进入各种组织中,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能过胎盘屏障。第三代头孢菌素可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能达到有药物效浓度。多数头孢菌素半衰期较短,在0.5~3.0h间,第三代药物头孢曲松的半衰期可达8.0h。头孢菌素一般主要经肾脏排泄,尿是浓度较高,能影响青霉素排泄的药物也能影响头孢菌素的排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

【作用与用途】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类相似,可与细菌胞浆膜上的PBPS结合,阻碍粘肽合成,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头孢菌素类药物为杀菌药,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产生耐药性,与青霉素存在部分交叉耐药。

第一代头孢菌素药理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耐药的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二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无效;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③某些品种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药理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明显增强,对奈瑟菌属及厌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③肾毒性较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理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谱也较为广,对消化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③组织穿透力强,分布较广,在脑脊液中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④几无肾毒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药理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三代,部分品种抗葡萄球菌的作用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于头孢他定,对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菌仍有抗菌活性,对多数厌氧菌有抗菌活性,抗菌谱更为广泛;②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口服制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轻度和单纯中度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注射制剂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度和重度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骨关节、女性生殖器等部位的感染,部分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对脑膜炎、败血症也有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多种组织器官发生的重症革兰阴性菌感染,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患的重症感染,以及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或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为避免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能用其他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的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一般不作首选药物。

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或是由敏感菌引起的用其他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可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毒性较低,不良反应较少。口服给药可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时可能发生静脉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过敏性休克罕见,与青霉素类有交叉过敏现象。第一代头孢菌素可损害近曲小管,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肾毒性。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克洛可致转氨酶增高,头孢孟多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可致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可有出血症状。第三代、第四代可引起二重感染。头孢菌素大剂量使用可发生头晕、头痛、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病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禁忌证 对本类药物过敏、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或即刻反应者禁用本类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如病情需要时,可慎重应用本类药物,但需作好抢救准备。哺乳期妇女慎用,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其他具有肾毒性的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强效利尿药等药物合用时,可加重肾脏损害。

第四节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头霉素类

头霉素类是从链霉菌获得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A、B、C三型,其中以头霉素C的抗菌作用最强。本类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与头孢菌素相似,但对厌氧菌尤其对脆弱类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头孢菌素为强。临床常用药物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及头孢米诺等

头孢西丁(cefoxitin)

是头霉素C的半合成衍生物,本药在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半衰期约0.7h,以原形从尿中排泄。

头孢西丁抗菌谱广,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厌氧菌作用强。对质粒、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耐青霉素菌、头孢菌素的耐药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沙雷菌属、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临床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混合所致的盆腔、腹腔、痔疮和糖尿病足部感染,也可用于肠道手术、阑尾炎切除手术前的预防用药。

不良反应有皮疹、静脉炎、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肌内注射局部疼痛明显。不宜与头孢菌素合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imipenem)

临床用的是亚胺培南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西司他丁1∶1配伍的制剂,称为泰能(tienam,泰宁),只供注射用。同类药物有帕尼培南(panipenem,克倍宁),美罗培南(meropenem)等。

【体内过程】

亚胺培南不稳定,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口服不吸收,可静脉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0%,体内分布广泛。以细胞间液、肾脏、额窦、子宫颈、盆腔、肺等部位药物浓度为高,胆汁、前列腺、扁桃体、痰液中的浓度也较高,部分可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半衰期约为1h,经肾脏排泄,尿中亚胺培南可达70%。

【作用与用途】

亚胺培南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克雷伯杆菌、不动杆菌部分菌株等对本药甚为敏感。流感杆菌、绿脓杆菌、阴沟杆菌、产气肠杆菌、嗜肺军团菌等对本药也相当敏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较弱。本药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好,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间较少出现交叉耐药性。以外膜通道蛋白缺失为主要耐药机制,产酶耐药为次要机制。西司他丁本身无抗菌作用,具有保护亚胺培南在肾脏中不受或较少破坏,并抑制亚胺培南进入肾小上皮组织,减少其排泄和肾毒性。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腹膜炎、肝胆系感染、腹腔内脓肿、阑尾炎、妇科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及各种手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患有中枢神经疾病、或合并肾功能不全、大剂量应用时,可发生惊厥、意识障碍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也可引起伪膜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清转氨酶增高,注射局部疼痛、血栓性静脉炎等。儿童使用本药可出现红色尿,为药物引起的变色,非血尿,需鉴别。本药也可有变态反应,如皮疹、药物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禁忌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个月以下婴儿、过敏体质者禁用或慎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时需停药。

药物相互作用 肌内注射时,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为溶剂,可减轻疼痛,但对利多卡因过敏者禁用。

配伍禁忌 本药不可与含有乳酸钠的的药物、输液或其他碱性药物配伍。

三、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aztreonam)

属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窄谱抗菌药。

【体内过程】

本药口服不吸收,可肌内和静脉给药。肌内注射生物利用度为89.5%,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6%,半衰期为1.9h。在体内分布广,多种组织、器官中均有药物分布,可透过胎盘屏障。24h内约70%的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

【作用与用途】

氨曲南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抗菌活性相当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球菌属和流感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亦强。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军团菌、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对本药耐药。对多种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临床作为氨基糖苷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替代药,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阴性需氧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产后、妇科、腹腔内、败血症、骨及创伤感染,膀胱炎、急性非并发性淋病,儿童化脓性腹膜炎。

【不良反应】

氨曲南的不良反应少且轻。可有皮疹、皮肤瘙痒、红斑、药物热等,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发生交叉过敏,偶有过敏性休克,也可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反应及头痛、静脉炎。

禁忌证 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发生过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禁用本药。

药物相互作用 本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菌可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配伍禁忌 本药与头孢拉定、万古霉素、奈夫西林、甲硝唑有配伍禁忌。

四、氧头孢烯类

氧头孢烯的结构似头孢菌素,是头孢菌素母核7-ACA1位的硫原子为氧原子取代物。常用药物有拉氧头孢等。

拉氧头孢(latamoxef)

又名羟羧氧酰胺菌素。

【体内过程】

肌内注射吸收快而完全,肌内注射0.5~1.0h后达血药峰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分布广,在胆总管、胆囊、及各种渗出液中浓度较高且维持时间较长,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19%~100%,乳汁和骨组织中含量较低。半衰期2.75h,24h内原形从尿中排泄量约占给药量的87.5%。

【作用与用途】

本药抗菌性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沙雷杆菌、克雷伯杆菌等革阴性菌对本药高度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亦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厌氧菌中的脆弱类杆菌的作用较头孢西丁强2~8倍,对梭杆菌、丙酸杆菌、消化球菌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因本药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肝胆道、泌尿生殖道等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皮疹,过敏性休克亦有报道,有消化道反应,血清转氨酶增高,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血小板功能降低而致出血,严重者可致死。

禁忌证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过敏或有过敏体质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本药与呋塞米等高效利尿药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可阻碍乙醇代谢,用药期间饮酒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本药不宜与肝素、香豆素等抗凝血药物合用,以免加重出血倾向。

配伍禁忌 本药不宜与甘露醇配伍。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复方制剂
(一)β-内酰胺酶抑制药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

属氧青霉烷类。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牛奶、氢氧化铝等的影响,给药1~2h达血药峰浓度。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多种体液中,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和脑组织中浓度较低。半衰期约1h,给药6h内约有25%~40%的药物原形从尿中排泄。

【作用与用途】

本药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可与多数β-内酰胺酶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复合物,具有强力而广谱的抑制β-内酰胺酶的作用。本药对肺炎杆菌、变形杆菌、脆弱类杆菌产生的由染色体介导的酶具有快速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嗜血杆菌、淋球菌、卡他莫拉菌产生的由质粒介导的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属等少数细菌产生的由染色体介导的酶无抑制作用。

单用常无效,常与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克服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达到恢复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提高疗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对与之相联合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可有腹泻、恶心等消化道反应。皮肤反应与单用青霉素相似。

舒巴坦(sulbactam)

属青霉烷砜类。

【体内过程】化学稳定性优于克拉维酸。口服吸收差,可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透过胎盘屏障,在周围器官、组织和体液中,可达到有效浓度。半衰期约1h,主要经尿排泄,尿中浓度较高。

【作用与用途】

本药为不可逆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活性低,抑酶谱广,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种类的酶的抑制作用有所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单用只对奈瑟菌有抑制作用,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应用,可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氨苄西林对耐药菌的抗菌活性。

单独应用仅对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周围感染有效。通常与氨苄西林联合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注射局部疼痛,静脉炎,腹泻、瘙痒、皮疹、头痛、头晕等。

他唑巴坦(tazobactam,三_唑巴坦)

是舒巴坦的衍生物,抑酶作用强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

(二)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复方制剂

绝大多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单独应用的,但长期应用或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了明显的耐药性,使药物的抗菌作用下降。为了恢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耐药菌感染,根据已知的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有针对性地将不同作用的药物联合

起来,制备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以达到预期目的,是对付细菌耐药性产生和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临床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有三类,第一类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联合;第二类是两种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第三类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药物联合。一般地两类药物联合的原则和规律是:①所联合药物的体内过程特性应一致或相似;②酶抑制药的抑酶谱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以及产酶细菌相一致;③所联合药物能产生抗菌作用的协同或相加;④所联合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其中一种药物(辅助药物)是一种药物(主要药物)的保护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的制剂有:①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②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③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等。临床上常用有,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两种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的制剂有:①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如氨苄西林-氯唑西林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药物联合的制剂有:①碳青霉烯类与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②碳青霉烯类与氨基酸衍生物,如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需要指出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可提高通过产酶机制而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但长期使用仍有耐药性继续产生或加重的可能。因为耐药菌在酶抑制的选择压力下,可能导致所产生的酶变构,不但药物的抗菌活性降低,更为严重的是由此而诱导产生新的酶。变构后的酶可能对抗生素的破坏作用更强,或者目前已有的酶抑制将对之无效,由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将更虽难以控制。因此对此种联合的复方制剂应更加严格控制其适应证,突出地强调合理用药,杜绝滥用。

【用药护理要点】

(一)用药前评估

1.明确用药目的 主要用于控制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某些情况下也可作预防用药,如手术前后用药、烧伤、颅脑损伤等。

2.掌握基本资料

机体状况 测量患者体温,了解体温变化情况;明确感染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掌握心、肝、肾功等重要脏器功能状态与体质(是否是过敏体质),了解与感染相关的排泄物。

既往用药史 问询药物过敏史,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疗效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不良反应等。

(二)用药方法和监护

1.用药方法

给药方法、途径 多数药物以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等途径给药,耐酸者亦可口服给药。一般地感染较轻者,口吸给药首选;感染较重,患者机体功能状态不良抗感染能力差者,重要部位的感染,或特殊类型的感染,则应注射给药,并以静脉滴注为首选给药途径。一般地增大给药剂量,提高峰浓度及高浓度维持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可获得最佳抗菌效果。

配制和保存 青霉素类的水溶液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分解越多,故需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现配现用。严禁用碱性液溶解或与碱性药物配伍使用。氨苄西林钠盐的葡萄糖溶液不稳定,室温2h~14h内可发生分解,本药浓度越高稳定性越差,宜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至浓度为2~14mg/ml,静脉滴注。口服青霉素制剂应置冰箱冷藏保存。

给药注意事项 给前须问清过敏史且必须按规定方法先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作皮试时应避免患者处于应激、饥饿等状态,室内光线不良等可能影响试验结果或干扰结果判断的情况下进行。本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不同批次的药物可能含有的致敏原不同,故更换药物品种或生产批次不同的同一品种或停药3d以上者,须重新做皮肤过敏试验。局部给药可致红肿硬结,必要时可改为深部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口服制剂于两餐间服用可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尚须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出现的先兆以及患者自我救护的基本知识,为医护人员的救护争取时机。

2.用药监护

疗效观察和评价 患者感染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送检标本中细菌数明显减少或转阴视为药物疗效为佳。反之则疗效不佳,应及时反馈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疗效及安全性的措施 根据药物相互作用,对于可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如有必要,可联合应用,如可产生拮抗作用,则应避免联合。在用药前即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血管活性药物等,此外尚需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等。针对青霉素类的严重不良反应重点监护,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脑病及二重感染等。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时,需定期监测血清钾或钠,以便及时发现血清钾、钠是否异常。

(三)急救与处理

1.中毒表现

青霉素脑病,鞘内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多见于老年人、婴儿及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应用青霉素钠或钾盐,可致高血钠、高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表现。过敏性休克,瘙痒、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神志不清等。

2.急救方法和注意事项

过敏性休克是青霉素类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并给予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或异丙嗪,视情况可酌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影响到呼吸功能的严重患者,行人工呼吸或气管切开术,保证呼吸功能。

【制剂与用法】

青霉素粉针剂: 肌内注射,0万~320万u/次,2~4次/d;儿童0.5万~1.5万u/(kg?d),2~4次/d。静脉滴注:240万~2000万u/次,1次/d ;儿童20万~40万u/次,1次/d。药物浓度一般为1万~4万u/ml。

青霉素V 片剂:0.125~0.5g/次, 3~4次/d;儿童2.5~9.3mg/kg/次,6次/d

哌拉西林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3.0g/次,3~4次/d。

阿莫西林胶囊剂:0.25~1.0g/次,3~4次/d;儿童15~25mg/(kg.d),3~4次/d。

氨苄西林胶囊剂:1.0~2.0g/次,4次/d;儿童20~35mg/kg/次,3~4次/d。肌内注射:0.5~1.0g/次,4次/d。静脉滴注,1.0~2.0g/次,2~4次/d;儿童20~35mg/kg/次,3~4次/d。

苯唑西林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2.0g/次,3~4次/d。

头孢噻吩钠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2.0g/次,4次/d。

头孢唑啉钠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1.0g/次,4次/d。

头孢氨苄:0.5~1.0g/次,2次/d。

头孢羟氨苄胶囊剂:0.5~1.0g/次,2次/d。

头孢孟多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2.0g/次,3~4次/d。

头孢呋辛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75~1.5g/次,3次/d;儿童:60mg/(kg.d),3~4次/d。

头孢噻肟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2.0g/次,2~3次/d。

头孢哌酮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2.0g/次,2~3次/d;儿童:20~30mg /kg,3~4次/d。

头孢洛克胶囊剂:0.25g/次,3次/d,儿童20mg/(kg.d),3次/d。

头孢曲松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1.0g/次,2次/d;儿童:25~37.5g /kg,2次/d。

头孢他定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1.0g/次,2次/d;儿童:25~37.5mg /kg,2次/d。

头孢西丁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1.0~2.0g/次,3~6次/d;儿童:25~30mg /kg,3~4次/d。

亚胺培南-西拉司丁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25~1.0g/次,2次/d。

氨曲南粉针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0.5~1.0g/次,2次/d;严重时,2.0~3.0g/次,2次/d。